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 罗追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委党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内,基层民主是参与主体最为广泛,涉及与群众利益关系最直接、最丰富的实践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中国的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为对基层政权的巩固、政治局面的稳定、政治关系的协调、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党的执政能力的改善等方面。
  关键词 : 基层民主 ;政治发展 ;政治建设
  众所周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内,基层民主是参与主体最为广泛,涉及与群众利益关系最直接、最丰富的实践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依托于基层民主提供的实践平台,广大社会成员在基层民主的实践过程中习得必要的民主知识,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能力,并潜移默化地改良和培育着民主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优越性。
  一
  自政治现象产生以来,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的价值选择均以政权的维系和巩固为依归。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根基,其巩固与否直接影响国家政权的巩固,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0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民主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高效运转作为其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进步过程中,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对基层政权的巩固有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其一,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了基层政权的治理改革。 
  其二,基层民主的发展规范了基层政权的行政行为,改善了基层政权同社会与群众的关系。
  其三,基层民主的发展降低了基层政权的运行成本,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
  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历来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二战后,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照搬西方“民主化”模式,罔顾本国国情和人民对稳定的渴求,过于激进地推动民主在选举这类容易造成社会断裂的领域内孤军深入,结果往往是一方面动摇了政治共同体稳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则造成了民主本身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结构优化、深入调整的新历史时期,并导致大量转型期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引导与处理这些矛盾冲突,可以将它对稳定大局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发挥社会压力安全阀的作用。国内外工人阶级政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证明,一味地迷信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强制手段,而罔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感受,往往非但换不来社会的稳定和谐,反而可能导致矛盾冲突进一步积聚发酵,在表面上一潭死水下形成腐蚀工人阶级政权基层根基的暗流,并最终颠覆整个社会秩序、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重大危机。归根到底,维护稳定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更好的发展需要来自国家、社会与公民多方面的积极性。基层民主的发展,通过调整三者的互动关系,特别是赋予社会和公民更大的自主空间,实现三者在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根本利益上的高度统一,使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概括起来而言,中国基层民主发展对于实现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
  其一,基层民主有利于重塑维护政治稳定的主体结构。
  其三,基层民主的发展有利于使对稳定的需求内化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
  二战后,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代议制自由民主的保守特性日益暴露,与民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皈依的原初价值渐行渐远,在片面鼓吹选举的“决定性价值”的同时,民主的参与内容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用某些西方学者的话来概括,在当代西方民主实践中,“少数精英的参与才是关键,缺乏政治效能感的冷漠的、普通大众的不参与,被看作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屏障”。 [3] 这种舍弃了民主参与本质的民主形式显然与中国政治发展事业的初衷南辕北辙,因此,致力于使民主的发展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必然要在包括基层民主建设等民主实践领域中突出强调参与民主的意义。
  其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有利于提高普通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形成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强劲的动力。考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同扩大公民民主参与的过程是高度统一的。
  其二,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克服扩大公民参与道路上各种障碍挑战、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在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民主主体的扩大与参与主体广泛性的实现是高度一致的,民主形式的创新也往往对应于参与渠道的拓展,而民主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也显著地增强了公共管理事务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促进了参与规则、参与程序、参与形式的科学化、合理化改革,带动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水平的共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深入人心的基层民主实践还起到了“强化政治效率感,弱化人们对于权力中心的疏离感,培养对集体问题的关注,并有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具有知识并能够对政府事务有更敏锐的兴趣的公民” [5] 的作用。
  其三,基层民主的建设过程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具体现实问题,更有利于建立一套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的参与影响——反馈改进机制,使得公民的参与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产生了确实的影响力。例如,近年兴起的社会组织,就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承担了大量的服务性职能,将公共性精神注入了行政机关的改革当中,而由这些组织参与的包括旁听制度、听证制度等相关参与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以及媒体与公共舆论对政府行为和政策过程进行的监督等,都清晰地显现出一条由不断拓展通畅的参与渠道、丰富的参与形式和真实的参与实效构成的完整民主参与逻辑链条。更为可贵的是,当前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一方面引导和鼓励了广大公民更多地采用体制内有序参与的形式拓展民主参与、提高参与能力 ;另一方面也促使政府更主动地在政策过程的全阶段中保持与社会和群众的良好互动,避免那种维稳压力下被动改进模式的弊端。总而言之,中国的基层民主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有活力的民主实践领域,与其所实现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四者的高度统一是分不开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