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培养幼儿思想品德
【作者】 洪雪英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四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好品质让人终身受益。品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且是一切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幼儿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抓好幼儿期品德教育,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有不少幼儿园“重智轻德”的倾向,对智力教育精益求精,常以幼儿能识多少数字,背多少首诗词而炫耀或者骄傲,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却不够重视或很不到位,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不需要急着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一、以榜样入手,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于幼儿的认识特点,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效仿。幼儿的人生是从模仿周围生活中的人开始的,尽管他们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很差,对榜样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他们感到好奇、有趣就会去模仿,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榜样形象激励他们。“树人先树己”,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在重视言传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给孩子做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起表率带头作用,使孩子在日常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习惯。如我向幼儿讲《杂物丢进垃圾箱》;让幼儿知道垃圾,杂物不能乱仍,要放进垃圾箱里。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环保意识。桌上有污垢,老师马上进行清洗,教师与幼儿、同事交谈时,不说脏话,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
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使每一位教师都像妈妈那样关心和爱护幼儿,处处为人师表,以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行为感染幼儿,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坚持正面教育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我就向幼儿讲《不浪费粮食》让幼儿了解农民伯伯在水稻的每个生长阶段所付出的不同劳动,知道大米饭来之不易。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让幼儿知道吃饭掉饭粒是不好的,是浪费粮食,而且不清洁卫生,经过反复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了。
又如:我班农村孩子较多,特别是男孩子,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我通过歌曲《好娃娃》,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教育幼儿关心,爱护老人,尊敬长辈。
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自己背书包等。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值日生,给小朋友发本子,端点心等),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 善用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真能干"、"真勇敢"、“真棒”"真有礼貌"、"真关心小朋友"等词句挂在嘴上,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但同时就注意表扬、鼓励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否则将适得其反。因为每次幼儿出现良好行为都进行鼓励、表扬,孩子就会误以为鼓励、表扬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于是,为得鼓励、表扬而出现的良好行为,一旦停止鼓励或表扬,良好的行为也就停止了,反而失去了鼓励的作用。
四、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我遇到过两个家长,处理问题截然不同。一位家长有一次发现他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严肃的批评向孩子指出,再好玩的玩具不是你的就不能拿回家,而且没经过老师的同意,并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将玩具还回幼儿园。另一个家长则在孩子带回玩具后,不但没进行批评,反而还觉得幼儿园的玩具孩子可以带回家,只要孩子喜欢就行。时间长了,这个孩子经常把玩具带回家。老师主动找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指出孩子为什么不能拿幼儿园的玩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与培养,有所好转。两个孩子从他们父母对待事物的言行中接受了多么不同的教育,将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五、 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
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者,孩子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又继续接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幼儿园、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当前,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娇惯,任性、依赖性强,家长既望子成龙心切,又缺乏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经验,多数父母的教育观是重智轻德,与〈纲要〉《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思想相违背。为了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我班开展家园联系,和温馨栏目,两个栏目同步进行。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交代的,写在温馨栏目里,请家长配合。家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立即告诉老师,以便促进我们更好的工作。共同发挥着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用。
总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教师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地转化为幼儿的思想品德,对幼儿进行早期道德教育,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幼儿细微处抓起,为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努力。
一、以榜样入手,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因为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于幼儿的认识特点,容易为他们所理解、接受和效仿。幼儿的人生是从模仿周围生活中的人开始的,尽管他们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很差,对榜样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他们感到好奇、有趣就会去模仿,这些特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榜样形象激励他们。“树人先树己”,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在重视言传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给孩子做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起表率带头作用,使孩子在日常小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习惯。如我向幼儿讲《杂物丢进垃圾箱》;让幼儿知道垃圾,杂物不能乱仍,要放进垃圾箱里。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环保意识。桌上有污垢,老师马上进行清洗,教师与幼儿、同事交谈时,不说脏话,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幼儿成长。
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使每一位教师都像妈妈那样关心和爱护幼儿,处处为人师表,以深厚的感情、进步的思想和文明行为感染幼儿,教育幼儿,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二、坚持正面教育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我就向幼儿讲《不浪费粮食》让幼儿了解农民伯伯在水稻的每个生长阶段所付出的不同劳动,知道大米饭来之不易。教育幼儿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让幼儿知道吃饭掉饭粒是不好的,是浪费粮食,而且不清洁卫生,经过反复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了。
又如:我班农村孩子较多,特别是男孩子,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我通过歌曲《好娃娃》,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含义,教育幼儿关心,爱护老人,尊敬长辈。
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自己背书包等。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值日生,给小朋友发本子,端点心等),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 善用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真能干"、"真勇敢"、“真棒”"真有礼貌"、"真关心小朋友"等词句挂在嘴上,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但同时就注意表扬、鼓励的次数不能太频繁,否则将适得其反。因为每次幼儿出现良好行为都进行鼓励、表扬,孩子就会误以为鼓励、表扬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于是,为得鼓励、表扬而出现的良好行为,一旦停止鼓励或表扬,良好的行为也就停止了,反而失去了鼓励的作用。
四、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思想修养,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我遇到过两个家长,处理问题截然不同。一位家长有一次发现他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了,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严肃的批评向孩子指出,再好玩的玩具不是你的就不能拿回家,而且没经过老师的同意,并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将玩具还回幼儿园。另一个家长则在孩子带回玩具后,不但没进行批评,反而还觉得幼儿园的玩具孩子可以带回家,只要孩子喜欢就行。时间长了,这个孩子经常把玩具带回家。老师主动找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指出孩子为什么不能拿幼儿园的玩具,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与培养,有所好转。两个孩子从他们父母对待事物的言行中接受了多么不同的教育,将来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五、 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
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者,孩子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又继续接受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幼儿园、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当前,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娇惯,任性、依赖性强,家长既望子成龙心切,又缺乏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经验,多数父母的教育观是重智轻德,与〈纲要〉《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思想相违背。为了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我班开展家园联系,和温馨栏目,两个栏目同步进行。对家长有什么要求和交代的,写在温馨栏目里,请家长配合。家长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立即告诉老师,以便促进我们更好的工作。共同发挥着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作用。
总之,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教师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长期地转化为幼儿的思想品德,对幼儿进行早期道德教育,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幼儿细微处抓起,为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