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认识语文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
【作者】 白凤秋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红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生成与预设辩证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精心预设,同时又要有效抓住生成,使其二者完美结合,为高效语文课堂服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成 预设 完美结合
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的阵地。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改革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开放式的学、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文本(教材)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还要对课堂现场的生成有所预设。如果教师只把课前预设的教学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则失去教学的灵魂,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生成与预设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认识语文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被生成牵着鼻子走
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理解、体会、反映不同,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走,常常会在教学互动中产生新的生成。这些生成成了课堂的灵魂,这些生成也是上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反映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被课堂生成的内容带着跑偏了,那这堂课也就失败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要被课堂生成牵着鼻子走。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与时间赛跑》一课时,在学生汇报交流阶段,本来设预设的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主要内容,完成本堂课任务。可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一会掌声雷动,一会议论纷纷,上课教师也沉浸在其中忘了板书。眼看时间离下课越来越近,课堂离教师的预设越来越远。突然,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主要内容板书出来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台来。这样,课堂又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了。
二、动态处理生成与预设
在学习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是学生对教学的感知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的见解和体会,应该值得表扬和鼓励,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新问题。生成与预设孰轻孰重,这也要看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1、适时开展讨论,让生成不痕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堂生成有选择性地开展讨论,让学生知道课堂生成自然而然。有教师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当教师问到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有个学生却这样回答:青蛙跳出井口,说:哇,好热!还是在井下舒服!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同学说得对吗?青蛙这样说有道理吗?学生通过讨论,课堂生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2、把握课堂脉搏,让预设引领课堂。
《坐井观天》课后的问题,教师预设的自然是看到天很大、相信小鸟说的话。上面那个学生只是回答了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把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到课文中来,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学生的回答就回到了教师的预设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调控课堂。有时,进一步就可能有新的生成,使课堂呈现出另一种精彩;退一步,则又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顺利地达成目标。
三、生成比预设更美丽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况,但有的生成会让你的课堂更精彩,更美丽!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等我也长了胡子》一课时,老师提问:你们以后长了胡子,做了爸爸,你会怎么对你的孩子?好多同学(男生女生都有)绘声绘色地讲了自己以后的做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这时有一女生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她这样回答:我长大了不会长胡子,但我会做一个好妈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寂静片刻,进而掌声雷动。是啊,女生长大了会当什么?又会怎么来爱自己的孩子呢?教师马上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也让我们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父爱和母爱。这就冲破教材的局限性,大大提高的教材的容量。这样的生成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宽度,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高潮跌起,精彩纷呈。难道说这不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吗?
总之,课堂上,生成与预设交替出现,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能反映出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的轨迹,同时也能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指导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教师只有在与学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课堂中才能生成、发展、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
[3]张春玲,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成 预设 完美结合
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的阵地。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改革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开放式的学、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文本(教材)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还要对课堂现场的生成有所预设。如果教师只把课前预设的教学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则失去教学的灵魂,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的。因此,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生成与预设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认识语文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被生成牵着鼻子走
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理解、体会、反映不同,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走,常常会在教学互动中产生新的生成。这些生成成了课堂的灵魂,这些生成也是上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反映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被课堂生成的内容带着跑偏了,那这堂课也就失败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要被课堂生成牵着鼻子走。
例如:有教师在教学《与时间赛跑》一课时,在学生汇报交流阶段,本来设预设的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主要内容,完成本堂课任务。可学生的回答太精彩了,同学们一会掌声雷动,一会议论纷纷,上课教师也沉浸在其中忘了板书。眼看时间离下课越来越近,课堂离教师的预设越来越远。突然,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主要内容板书出来呢?”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上台来。这样,课堂又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了。
二、动态处理生成与预设
在学习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是学生对教学的感知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的见解和体会,应该值得表扬和鼓励,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新问题。生成与预设孰轻孰重,这也要看老师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1、适时开展讨论,让生成不痕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课堂生成有选择性地开展讨论,让学生知道课堂生成自然而然。有教师在教学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当教师问到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可有个学生却这样回答:青蛙跳出井口,说:哇,好热!还是在井下舒服!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同学说得对吗?青蛙这样说有道理吗?学生通过讨论,课堂生成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2、把握课堂脉搏,让预设引领课堂。
《坐井观天》课后的问题,教师预设的自然是看到天很大、相信小鸟说的话。上面那个学生只是回答了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把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到课文中来,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学生的回答就回到了教师的预设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生成与预设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调控课堂。有时,进一步就可能有新的生成,使课堂呈现出另一种精彩;退一步,则又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顺利地达成目标。
三、生成比预设更美丽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事先没有预设的情况,但有的生成会让你的课堂更精彩,更美丽!
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小学语文《等我也长了胡子》一课时,老师提问:你们以后长了胡子,做了爸爸,你会怎么对你的孩子?好多同学(男生女生都有)绘声绘色地讲了自己以后的做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同。这时有一女生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她这样回答:我长大了不会长胡子,但我会做一个好妈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寂静片刻,进而掌声雷动。是啊,女生长大了会当什么?又会怎么来爱自己的孩子呢?教师马上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也让我们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需要怎样的父爱和母爱。这就冲破教材的局限性,大大提高的教材的容量。这样的生成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宽度,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高潮跌起,精彩纷呈。难道说这不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吗?
总之,课堂上,生成与预设交替出现,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能反映出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的轨迹,同时也能反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在“自学互帮导学法”指导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教师只有在与学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课堂中才能生成、发展、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如何有效地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生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
[3]张春玲,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