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略读课文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作者】 雷 力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略读课文,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例子”的平台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新的语文实践的能力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自学能力 培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略读课文更是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的练习平台。由于略读课语文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没有精读课文要求那样多,理解也并不难,正如新课标所指出那样:“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运用这一平台,注重发挥其“导火索”的作用,让学生在更多平台上锻炼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语文自学能力。
一、保证读书时间,强化学生自读
编排设计略读课文,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发挥略读课文的巨大作用---知识上巩固、能力上迁移,在新的平台中得到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这种能力和拓展知识。为此,我们要大胆放手,保证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例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长,但故事性强,吸引力,学生能从自读中感受到故事性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进行感知。但这种“自由”也不是完全没有要求,读的方式是自由的,但带着目的读是永恒的---在“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前提下,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放手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课堂教学,一课时,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三分钟,整体感知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字词。教师验收学生读的情况和自学结果;接着提出“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读(可朗读、默读),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就把在本单元的课文《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迁移到本课,来概括小标题;第三次,足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有十八分钟学生自读时间,确保了“让学生充分的读”的阅读要求。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既把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拓展运用,还进一步提升了概括理解能力,受到了情感熏陶。
二、用好文中提示,简化自学过程
设计略读课文,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现有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我们知道,教材上每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与本单元其他精读课文在结构上或写作方法上有很大相似之处,语言表达也比较浅显明了。如果我们在精讲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自学略读课文,实际就是一次能力测试。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复杂设计,就是在自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把这样的过程简化,多留时间让学生去自学,让他们去展示自我能力。教师的主导就体现在引导学生用好文中提示的方法上。因为略读课文对稍有难度的地方都加有提示。我们学生可能对此并不在意而忽略。我们引导运用提示,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一种自学方法。如教学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时,文章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拔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拓视野。这样,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三、找准文章重点,多读突破解决
选入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有良好教育培养作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略读课文也一样,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准文章重点,通过反复地读去找到问题解决答案,而不是靠教师来提供。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问题或核心问题进行着力突破。也就是说,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时的指导: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即可;略读的略,不要费很多时间,一般只需一课时完成。所以教师需走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的误区,要抓住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运用,使精力花在刀刃上。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多讲,必然会抢了学生学习时间,我们很多教师容易“生怕学生学不懂”的毛病,在略读课文中更为常见。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重视它,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还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教学平台,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祁彩霞,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宁夏教育,2013年。
[2]黄丹灯,陈招秀,略读课文重其所重——浅谈略读课文学习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
[3]蔡来玉,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略读能力培养谈起[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自学能力 培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略读课文更是学生运用习得的阅读能力和自学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的练习平台。由于略读课语文在教学深度与广度上没有精读课文要求那样多,理解也并不难,正如新课标所指出那样:“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运用这一平台,注重发挥其“导火索”的作用,让学生在更多平台上锻炼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语文自学能力。
一、保证读书时间,强化学生自读
编排设计略读课文,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发挥略读课文的巨大作用---知识上巩固、能力上迁移,在新的平台中得到实践锻炼,进一步增强这种能力和拓展知识。为此,我们要大胆放手,保证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例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虽然篇幅长,但故事性强,吸引力,学生能从自读中感受到故事性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就可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进行感知。但这种“自由”也不是完全没有要求,读的方式是自由的,但带着目的读是永恒的---在“粗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内容”前提下,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不必精雕细琢,不必理解全部字词句”,放手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课堂教学,一课时,在谈话导入揭题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三分钟,整体感知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字词。教师验收学生读的情况和自学结果;接着提出“文章写了雨来的哪几件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自读(可朗读、默读),五分钟,放手让学生概括。学生就把在本单元的课文《夜莺的歌声》中学会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迁移到本课,来概括小标题;第三次,足足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迁移巩固“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自主感悟雨来的英雄形象,而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有十八分钟学生自读时间,确保了“让学生充分的读”的阅读要求。学生在一次次充分的阅读中,既把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拓展运用,还进一步提升了概括理解能力,受到了情感熏陶。
二、用好文中提示,简化自学过程
设计略读课文,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现有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我们知道,教材上每个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与本单元其他精读课文在结构上或写作方法上有很大相似之处,语言表达也比较浅显明了。如果我们在精讲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自学略读课文,实际就是一次能力测试。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复杂设计,就是在自读、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教学时就应把这样的过程简化,多留时间让学生去自学,让他们去展示自我能力。教师的主导就体现在引导学生用好文中提示的方法上。因为略读课文对稍有难度的地方都加有提示。我们学生可能对此并不在意而忽略。我们引导运用提示,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一种自学方法。如教学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时,文章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拔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拓视野。这样,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三、找准文章重点,多读突破解决
选入教材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有良好教育培养作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略读课文也一样,我们要引导学生找准文章重点,通过反复地读去找到问题解决答案,而不是靠教师来提供。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问题或核心问题进行着力突破。也就是说,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时的指导:略读的略,不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内容,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即可;略读的略,不要费很多时间,一般只需一课时完成。所以教师需走出难以割舍,精雕细琢的误区,要抓住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运用,使精力花在刀刃上。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多讲,必然会抢了学生学习时间,我们很多教师容易“生怕学生学不懂”的毛病,在略读课文中更为常见。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重视它,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还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把它当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教学平台,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祁彩霞,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宁夏教育,2013年。
[2]黄丹灯,陈招秀,略读课文重其所重——浅谈略读课文学习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年。
[3]蔡来玉,淡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略读能力培养谈起[J].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