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孩子的常规应从点滴开始
【作者】 王宗英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马道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常规工作在每个班级都非常重要,然而也容易被忽略。
时间过得很快,班级的孩子逐渐褪去的婴儿的稚嫩,大部分孩子已经满了4岁了,就在今天我突然发现班级孩子的常规对于我们这个集体来说多么重要。班级的幼儿也变得活泼好动起来,比如在过渡环节中,我请到班级的幼儿双手抬椅子上位,大部分孩子能够按照老师说的做,然而皮浩霖、刘一麟、唐皓岩、何润钰、李克、周钊凯等幼儿很喜欢一只手推着椅子走,当我走去引导他们双手抬椅子时接连说了3次这几个小朋友才能完全放好椅子并慢慢走近盥洗室,到了盥洗间发现里面洗手的孩子有的幼儿未能抹肥皂洗手,接着当幼儿拿了水杯上位后,又有几个幼儿在碰空杯子或倒弄被子敲杯子,我走去引导后才能安静饮水,还有部分幼儿坐姿歪着、叉着脚也或者单手放后面看着同伴发呆,仅仅在喝水的环节就有这么多需要老师不断提醒的环节。孩子们到了小班后,老师开始请孩子自己搬凳子、擦桌子、拿汗巾等等,是在幼儿小班能力范围以内可以做的事情,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但是在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需要加强重视,加入没有良好的常规,班级的幼儿活动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想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就要做到以下:
第一、 创设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为班中幼儿创设了许多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的区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 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篮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可以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板和人物与动物指偶、图片外,还增加了立体有声的玩具和有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第二、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增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
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地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拥挤,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寂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走线游戏。这是借鉴于蒙台梭利教育,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表演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水流声??让幼儿静静聆听,在听听猜猜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3、“吹气娃娃”游戏。让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
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进行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实践表明,在进行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幼儿往往能集中注意力。
第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在幼儿的操作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 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语言提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指导语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语汇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诉孩子玩玩具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进行协商,引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四、动作暗示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
对于我们班级的孩子的常规,应该从小处抓起,并且对于屡次说不听的幼儿采取终止幼儿活动,并且请幼儿与老师沟通自己的行为以及有效的方法,并达成一致后再开始游戏,教师,言传身教,在于沟通并且以身作则,经过了一学期的培育,班级小朋友尽管依然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却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过得很快,班级的孩子逐渐褪去的婴儿的稚嫩,大部分孩子已经满了4岁了,就在今天我突然发现班级孩子的常规对于我们这个集体来说多么重要。班级的幼儿也变得活泼好动起来,比如在过渡环节中,我请到班级的幼儿双手抬椅子上位,大部分孩子能够按照老师说的做,然而皮浩霖、刘一麟、唐皓岩、何润钰、李克、周钊凯等幼儿很喜欢一只手推着椅子走,当我走去引导他们双手抬椅子时接连说了3次这几个小朋友才能完全放好椅子并慢慢走近盥洗室,到了盥洗间发现里面洗手的孩子有的幼儿未能抹肥皂洗手,接着当幼儿拿了水杯上位后,又有几个幼儿在碰空杯子或倒弄被子敲杯子,我走去引导后才能安静饮水,还有部分幼儿坐姿歪着、叉着脚也或者单手放后面看着同伴发呆,仅仅在喝水的环节就有这么多需要老师不断提醒的环节。孩子们到了小班后,老师开始请孩子自己搬凳子、擦桌子、拿汗巾等等,是在幼儿小班能力范围以内可以做的事情,也能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但是在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常规培养需要加强重视,加入没有良好的常规,班级的幼儿活动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想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就要做到以下:
第一、 创设有规律、有秩序,允许儿童自主活动的活动室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为班中幼儿创设了许多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的区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 趣味性、开放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自选。例如,生活区有喂小动物吃食物、夹乒乓球比赛、给娃娃穿鞋、编花篮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幼儿可以看的图书,可供幼儿讲述的背景板和人物与动物指偶、图片外,还增加了立体有声的玩具和有利于合作讲述、创编的道具让幼儿操作。
第二、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自觉形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我们布置好活动区后,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如“商店”物品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图书看完后要放好。为了增强幼儿的自律意识,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为了让幼儿养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方便幼儿
在活动结束时能自觉将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地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座,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拥挤,互相干扰。久而久之,幼儿不但在活动区中学会了本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寂静活动,让幼儿养成安静进入活动区活动的良好常规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在专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会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备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准备。
为了让幼儿能以平静的心情进入活动区活动,进区前我们灵活运用蒙氏的走线活动和静默练习的原理设计了一些简短的小游戏,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走线游戏。这是借鉴于蒙台梭利教育,为训练幼儿的专注、平衡等能力而专门设计的。通过走线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调控自己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增加走线的趣味性、游戏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玩具、端盘子、手持装着珠子的汤匙??使幼儿的专注力在“表演杂技”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为幼儿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
2、听听猜猜游戏。让小朋友闭上眼睛玩“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我们有意设置一些有趣的声音,如心跳声、水流声??让幼儿静静聆听,在听听猜猜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锻炼幼儿排除干扰的意志。
3、“吹气娃娃”游戏。让小朋友在优美宁静的音乐中模仿为“吹气娃娃”吹气的动作做呼吸调整练习,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
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进行有趣的“吹气娃娃”动作模仿,使幼儿通过对呼吸的调整达到心境上的控制。实践表明,在进行各种自我控制游戏后进入活动区学习或操作游戏,幼儿往往能集中注意力。
第三、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在幼儿的操作中
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深入地了解儿童,要做一名幼儿学习的观察者,细心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即使发现幼儿做错也不急于干预,而是给予幼儿 思考的时间,让幼儿在操作中进行自我教育。语言提示。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指导语的艺术性。有时可以是直观的,即用正向语汇代替负向言语,如告诉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诉孩子玩玩具要安静,如果有问题可以小声交谈,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有时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如表演区的幼儿因为争抢角色而发生纠纷时,教师可以启发他们进行协商,引导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四、动作暗示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适当运用动作提醒幼儿,不仅可以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让幼儿在模仿中学习遵守常规。
对于我们班级的孩子的常规,应该从小处抓起,并且对于屡次说不听的幼儿采取终止幼儿活动,并且请幼儿与老师沟通自己的行为以及有效的方法,并达成一致后再开始游戏,教师,言传身教,在于沟通并且以身作则,经过了一学期的培育,班级小朋友尽管依然有他们自己的个性,却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