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多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作者】 杨 青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裕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主动参与是“我要学”的显性外露,是学生热爱学生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参与 主动性 多措
主动参与是“我要学”的显性外露,是学生热爱学生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参与中才能获得践行提升的机会。为此,新课标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参与意识,多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其在反复践行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教学策略,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作用效果好,因而被广泛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引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认知水平。如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中,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播放“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录像来创设情境,并在视频放完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感受他们兄弟的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2)你理解这种品质的含义是什么?(3)这种品质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至关重要?(4)如果不讲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这样,让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扣紧心弦,吸引注意,激活思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一个人立世存身的根本,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和诚信习惯。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中“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以及当时的心理感受,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由于事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然后我让学生谈谈如何消除在经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引导他们找到学会面对挫折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遇到挫折时的对策。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挫折中不断前行的过程。
三、实施激励多元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限于分数,一分定终身、一分论英雄都是对这一终结性评价的讽刺说法,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评价,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激励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自我评价“环保”的认知、行为:(1)能否自觉做到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2)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否去主动上前进行劝阻?(3)能否主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4)能否主动向学校、老师提出搞好校园的环境,如学生食堂卫生、宿舍卫生等建设性的解决意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与提升道德认知相结合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而且落实了环保行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学间交流思想观点的好机会,锻炼能力的好场所。同时学生在谈、论、辩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还要创新教学策略,开启多措模式进行。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科学地实施教学策略,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2]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刘春利,让智慧之光沐浴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参与 主动性 多措
主动参与是“我要学”的显性外露,是学生热爱学生的外在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知道,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也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参与中才能获得践行提升的机会。为此,新课标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参与意识,多措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其在反复践行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一、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教学策略,由于其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作用效果好,因而被广泛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引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发展道德认知水平。如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中,我们就可运用多媒体播放“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录像来创设情境,并在视频放完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感受他们兄弟的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2)你理解这种品质的含义是什么?(3)这种品质对个人来说为什么至关重要?(4)如果不讲诚信会有什么后果?这样,让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扣紧心弦,吸引注意,激活思维。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是一个人立世存身的根本,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从而培养了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和诚信习惯。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给生活以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中“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以及当时的心理感受,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由于事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然后我让学生谈谈如何消除在经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心理反应,引导他们找到学会面对挫折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解决遇到挫折时的对策。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挫折中不断前行的过程。
三、实施激励多元评价,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往往限于分数,一分定终身、一分论英雄都是对这一终结性评价的讽刺说法,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践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评价,必须改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激励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学《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第二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自我评价“环保”的认知、行为:(1)能否自觉做到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2)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能否去主动上前进行劝阻?(3)能否主动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有关的公益活动?(4)能否主动向学校、老师提出搞好校园的环境,如学生食堂卫生、宿舍卫生等建设性的解决意见?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与提升道德认知相结合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而且落实了环保行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学间交流思想观点的好机会,锻炼能力的好场所。同时学生在谈、论、辩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还要创新教学策略,开启多措模式进行。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科学地实施教学策略,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
[2]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刘春利,让智慧之光沐浴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