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作者】 唐 辉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金甲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一、学习是一种生活。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正可谓: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第一线数学教学的教师,感觉数学课成了许多学生最头痛的一门学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其原因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照本宣科、纸上谈兵,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出什么就算什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不能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购物是每个学生都有的经历,在购物的过程不就是运用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吗?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用钱,算帐,还学会了交际,更学会了公平交易的道理。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创设学习生活情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历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头痛的一环,因为它本应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在教学上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仅仅就题讲题,只考虑到它的解题方法、步骤而不考虑它的应用性,所以导致本应是妙趣横生的应用题成了许多老师、学生心中的棘手题。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红分别住在学校南北两侧,他们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6分钟后两人同时到达学校。小明和小红家相距多少米?尽管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相遇问题,但学生对“两人在同一时间内从一路程的两端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的路程,就是两家的距离”理解肤浅模糊,因而不能把实际问题概括成数学问题。在解题之前,我就找两个小朋友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同时出发,相向行来,他们间距离愈来愈小,直至相遇,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小朋友在同一时间内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的路程,就相当于两人的距离,以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两个小朋友再从讲台两边同时出发,相向移动1步,(向学生说明:假设就是小明和小红走一分钟),这样共走6步至相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个小朋友1分所行的路程和就是速度和,同一时间内共行的6个速度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时已水到渠成,我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把应用题中的实际问题概括成数学问题:“速度和×时间=路程”,顺利地解答出应用题。
  三、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著名教育学者魏书生老师的快乐学习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不是为了受罪,它是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我们要让学生乐观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当你达到了这一境界,你就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你也就能够学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导,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大家庭,快乐的大家庭,让学生在这个大家庭中,主动去学习,主动去生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的几十分之一。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学习不正是一种生活吗?从学生生活出发,就会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