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策略探寻

【作者】 吴 熙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九龙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探索意识是促进人探探究新事物、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推动器。小学数学作为培养祖国建设者的奠基学科,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是理所当然之事。为此,我们应创新策略,多措促就。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索意识  培养  实践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达到此项目标,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理解代替学生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不堪重任。取而代之的是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探究性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学生在足够时间和空间里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建立探索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课堂和教材的枷锁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因此,要实施探索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探索教育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能力,对学生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教学情境,探索并建立探索性学习模式,采取“创设情境,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合作、探索。
  二、以趣设疑,诱发学生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三、重视质疑,培养问题探索意识
  培养问题探索意识是推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金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不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记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鼓励提问,激发探索学习愿望
  要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提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2千克苹果、3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并没有立即回答,只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五、诱导联想,拓展学生探索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42/43,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42/4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42/43 =(43—2)×42/43 =43 ×42/43—2×42/43    =42— 84/43 ,这样就简便多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索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作为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理应从“应试”观念走出来,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教学情境,重视质疑问难,以趣设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健,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益探索[J].成功(教育),2012年。
  [2]郑毓信,做大气的数学教师[J].小学数学教育,2011年。
  [3]黄泽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三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