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

【作者】 刘志观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之首。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的生命教育,我们再不能沿前之路忽视,相反要采取更多策略加以强化,明确让学生知道生命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生命教育  强化               
  生命是良好品德依附的载体,没有生命,再健全的人格也没有任何意义。《品德与社会》继《品德与生活》之后再次提出了“珍爱生命”的情感目标,并列为首要要求。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从1968年美国学者出版《生命教育》开始,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始关注生命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而品德与社会正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而担当生命教育责任就应是义不容辞了。而方法就是通过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等途径加以实现。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作用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是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的确,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贯彻落实生命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把“珍爱生命”列为首,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这个“轻生”、“视生命为儿戏”、的“脆弱时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素质强调的生命素质,不单单只有音乐、体育、创新的实践意识培养,还应该包括关于生存能力、生命意识等方面内容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旨在不断发现和消除人性的弱点,应该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珍贵
  实践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在让学生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体验生命。实践的方式很多,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都是良好平台。《走进大自然》通过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戏活动以春天、阳光、风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将热爱生活教育、环保教育寓于生态环境教育之中,以多种方式感受、体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色的秋天》把儿童带进金色秋天的大自然中观光,观察动、植物的变化,欣赏秋天多彩的叶、美丽的树、丰硕的果实,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丰收带给人们的喜悦,使儿童由衷的爱大自然,爱幸福生活,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命的和谐。《美丽的生命》,“生命使世界美丽”呈现了一幅反映大自然各种生命共生共存、美丽如画的图画,让学生通过欣赏图中的各种生命之美、生命带来的世界之美,移情到自己的身边,感受身边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带来的美丽,引发学生对生灵万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都得到参与;读图、观察、联想、询问等学习方法得到运用;关于生命类别、生命历程的生物学知识,关于发现美、欣赏美等美学知识,关于爱惜生命的道德体验等都融会其中。
  三、把人文性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
  人文性是任何课程都具备的学科特征。品德与社会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细化内容,突出人文性更具有现实意义。所谓思想品德的人文性,就是要注意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学生的社会发展。
  四、努力升华生命的价值
  生命价值的升华教育,即生命质量提升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重视学生热爱生活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每一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每一天,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只有用审美的眼光与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才能真正善于创造生活又享受生活。《让家园更美好》让学生喜欢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情绪愉悦地生活,高兴地学,愉快地玩。《我们在长大》引导学生有积极应付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愿意尝试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道德的杠杆,对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如何在课程中贴近这根杠杆,以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方式给予学生正确的导航,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只有让这些真实的想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碰撞、交流,生成为课堂教学中无法预约的精彩,在精彩中抓住生成,适时点拨,使其豁然开朗,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广阔的天空中飞向澄明之境。课堂的生成需要教师用情感和关心来鼓励学生参与,需要在师生、尤其是在生生对话中作深度延伸,需要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调控艺术。真正放手而不拘泥,放手而不放松,要相信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还我们一片灿烂,在思想火花的撞击中,让学生真实的情感在生命的花园里打开,让不断生成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开启新的航向。
  总之,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然而目前我们品德的地位与实际效果并不相称,这就需要我们品德课堂教学要在新的理念下进行改革,以增强本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走向生命课堂,更注重培育生命的完整性、灵动性和张扬的个性,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让品德课堂真正迸发生命灵光。
  参考文献:
  [1]顾甜甜,生命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以“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
  [2]张静,《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成功(教育),2012年。
  [3]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