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作者】 周 敏
【机构】 黑龙江大庆市铁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音乐新标准》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师创新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研究
【正文快照】:
《音乐新标准》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手段之一的音乐教学,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在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更新教育创新观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那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技能,“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师而言不断提高音乐素养非常重要,深刻理解古典艺术或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深层次体会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道而弛,大相径庭。对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要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新课程改革需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教师来推行,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更新观念改变陈规旧俗,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才能使自己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以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载体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感观化
在学生学习音符时值,很容易让学生混淆,我先示范各音符的时值,一手打着节拍,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表达出来,例如:火车头来唱歌,唱出二分音符的歌,“呜——”;唱出四分音符的歌“呜”;唱出八分音符的歌,十六分的歌,让学生感受到音符时值的长短。教师引导学生学小动物唱音符歌来巩固所学到的音符的时值,学生很快掌握了音符知识。在教学生识各种节奏型时,例如:后十六分、前十六分音符,通过朗诵三个字学生的名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聆听、模仿、试说直接感观感受前后节奏的差别,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创新感悟音乐魅力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我的小绵羊》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表现出小朋友找小绵羊的情景?”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小绵羊可以发出叫声。我又问:“小绵羊会躲在哪里?”同学回答:“表现出躲在草丛里,可以在椅子后面。”在表演的环节,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领唱与合唱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更加丰富表现出演唱者找小绵羊的急切心情。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3.小组交流说想法,谈体会
通过分组交流的方式,学生自己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创意。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或打击乐创编,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例如:三年级音乐《春天举行音乐会》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丰富歌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学生按兴趣自愿组成几组,演唱组、绘画组、乐器组、舞蹈组,乐器组同学按需选择适合的乐器,组内同学共同讨论,讨论出最佳的乐器编配节奏,并试着操作实践。舞蹈组的同学在演唱组的同学伴唱下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来。绘画组同学根据歌词结合自己的想像,在画纸上绘画出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二度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在一年级歌曲《大雁飞》教学中,学生在学会歌曲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创作舞蹈编创,每唱一句,启发学生想出优美动作,孩子创作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做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肯定几个动作并做出来,学生们共同商讨,选择出最佳动作表现。在二年级歌曲《打花巴掌》教学中,孩子用拍手歌的形式,把自己爱学习、爱劳动、爱读书等优秀品德编入歌曲旋律中,以重新填词的形式来诠释歌曲,更加增添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师创新意识 音乐课堂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 创新精神 创新研究
【正文快照】:
《音乐新标准》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手段之一的音乐教学,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在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更新教育创新观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那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技能,“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师而言不断提高音乐素养非常重要,深刻理解古典艺术或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深层次体会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道而弛,大相径庭。对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要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新课程改革需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教师来推行,更新教育观念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只有更新观念改变陈规旧俗,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才能使自己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以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载体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1.把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感观化
在学生学习音符时值,很容易让学生混淆,我先示范各音符的时值,一手打着节拍,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声音表达出来,例如:火车头来唱歌,唱出二分音符的歌,“呜——”;唱出四分音符的歌“呜”;唱出八分音符的歌,十六分的歌,让学生感受到音符时值的长短。教师引导学生学小动物唱音符歌来巩固所学到的音符的时值,学生很快掌握了音符知识。在教学生识各种节奏型时,例如:后十六分、前十六分音符,通过朗诵三个字学生的名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聆听、模仿、试说直接感观感受前后节奏的差别,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创新感悟音乐魅力
现代课堂教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我的小绵羊》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表现出小朋友找小绵羊的情景?”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小绵羊可以发出叫声。我又问:“小绵羊会躲在哪里?”同学回答:“表现出躲在草丛里,可以在椅子后面。”在表演的环节,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领唱与合唱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更加丰富表现出演唱者找小绵羊的急切心情。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3.小组交流说想法,谈体会
通过分组交流的方式,学生自己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创意。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或打击乐创编,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例如:三年级音乐《春天举行音乐会》请同学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丰富歌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学生按兴趣自愿组成几组,演唱组、绘画组、乐器组、舞蹈组,乐器组同学按需选择适合的乐器,组内同学共同讨论,讨论出最佳的乐器编配节奏,并试着操作实践。舞蹈组的同学在演唱组的同学伴唱下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来。绘画组同学根据歌词结合自己的想像,在画纸上绘画出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二度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在一年级歌曲《大雁飞》教学中,学生在学会歌曲后,我与学生们一起创作舞蹈编创,每唱一句,启发学生想出优美动作,孩子创作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做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肯定几个动作并做出来,学生们共同商讨,选择出最佳动作表现。在二年级歌曲《打花巴掌》教学中,孩子用拍手歌的形式,把自己爱学习、爱劳动、爱读书等优秀品德编入歌曲旋律中,以重新填词的形式来诠释歌曲,更加增添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