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刍议德育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 常呈斌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校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挥好学校各科教学的关键功能,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的人才。本文笔者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教育理念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 意义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忽视了思想素质教育这方面的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为人师表,教师言行具有表率作用
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人资质的不同,一样会出现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区别。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喜欢好学生是比较容易且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于差生,体育教师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不能歧视他们,反而要热情关心他们,针对每个人不同的问题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甚至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鼓舞下逐渐地找回自信,树立自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学习动作要领,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2、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绝对权威,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很多体育教师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和态度训斥学生,教导学生,使本来活泼生动的体育课变成枯燥无味、拘谨严肃的死板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正确理念。要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地位,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直到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止。
3、以身作则,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技能知识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的修养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教师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授课时一定要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而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比如:教学推铅球时,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要对那些怕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不要怕弄脏脖子和衣服,教师压迫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二、利用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从而在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人格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使学生出现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形成一些极其不良的习惯,对学生本身、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或者中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也要求进行团队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竞争心态和合作精神。在竞赛项目的学习上,学生要学会和别的同学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尤其在集体项目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集体项目的成功完成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求全队人员齐心合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赢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真正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顽强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而且很多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有些同学就出现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耐力课怕累、怕脏等现象。
4、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多位长辈关心、呵护甚至溺爱,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的脆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出现心情低落、浮躁、逆反甚至轻生的念头。因此作为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体育课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勇敢、独立、坚强等抗挫折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5、培养学生敬学、敬业精神
在紧张激烈的一堂课学习过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的负荷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要让学生做一些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地平稳下来,有充沛的精力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但是此时我们在思想教育上仍不能对学生放松要求,不能出现松弛、疲沓的现象。比如,做整理运动时,一些学生就会出现不认真做操或者嬉笑打闹等状况,这时教师要严肃制止,不能因为临近下课而听之任之。还有授课结束时,教学器具的整理回收工作,教师一定要带头做好,并教育学生把器具收好放好,教育他们做事应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利用这些事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敬学、敬业精神。
体育和德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但是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方法 德育教育 意义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忽视了思想素质教育这方面的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为人师表,教师言行具有表率作用
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人资质的不同,一样会出现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区别。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喜欢好学生是比较容易且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对于差生,体育教师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不能歧视他们,反而要热情关心他们,针对每个人不同的问题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甚至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鼓舞下逐渐地找回自信,树立自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努力学习动作要领,掌握应该掌握的动作。
2、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绝对权威,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很多体育教师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势,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和态度训斥学生,教导学生,使本来活泼生动的体育课变成枯燥无味、拘谨严肃的死板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正确理念。要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地位,认真讲解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直到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为止。
3、以身作则,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体育教师不仅要在技能知识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品德的修养上也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教师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授课时一定要仪表整洁,语言文明,品行端正;而且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比如:教学推铅球时,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还要对那些怕脏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不要怕弄脏脖子和衣服,教师压迫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二、利用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从而在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1、人格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使学生出现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形成一些极其不良的习惯,对学生本身、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或者中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倡导竞争合作的学生关系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也要求进行团队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竞争心态和合作精神。在竞赛项目的学习上,学生要学会和别的同学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共同进步。同时还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尤其在集体项目的学习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集体项目的成功完成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求全队人员齐心合力,默契配合,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赢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从而真正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顽强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而且很多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有些同学就出现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耐力课怕累、怕脏等现象。
4、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多位长辈关心、呵护甚至溺爱,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的脆弱,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会出现心情低落、浮躁、逆反甚至轻生的念头。因此作为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体育课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勇敢、独立、坚强等抗挫折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5、培养学生敬学、敬业精神
在紧张激烈的一堂课学习过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的负荷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要让学生做一些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地平稳下来,有充沛的精力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但是此时我们在思想教育上仍不能对学生放松要求,不能出现松弛、疲沓的现象。比如,做整理运动时,一些学生就会出现不认真做操或者嬉笑打闹等状况,这时教师要严肃制止,不能因为临近下课而听之任之。还有授课结束时,教学器具的整理回收工作,教师一定要带头做好,并教育学生把器具收好放好,教育他们做事应有头有尾,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利用这些事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敬学、敬业精神。
体育和德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但是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搞好思想素质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贯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陈旭远《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