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作者】 张秀启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一方乡土,一方文化”。我们家乡尤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例如,朱熹塑像、半亩方塘、南溪书院、朱熹公园等朱子文化遗产,“天南地北尤溪名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联合梯田、九阜山、闽湖等自然文化遗产,“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民风习俗等乡土文化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正是基于朱子故里尤溪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若将乡土文化成功渗透于思想品德教学中,将会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演绎精彩课堂,提高课堂实效。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呢?
  一、发掘乡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
  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但绝不仅仅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乡土性、趣味性、知识性,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掘乡土文化,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如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特色产业等乡土文化,特别是朱子文化,并在课堂教学上加以巧妙的运用,就能不断的丰富教材的内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有效地弥补教材的缺陷。我们的学生渴望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这些活生生的乡土文化没有理由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提到尤溪的家乡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然后,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朱熹塑像、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联合梯田、九阜山、闽湖等尤溪乡土文化照片和《2012年中央七套“乡约”尤溪》的录像片断,引导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主张,从而加深学生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可见,发掘乡土文化,既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缺陷;又增添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现实生活。
  二、巧用乡土文化,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乡土资源来自本地,可信度高,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状况、发展前景等,总是特别关注、感情深厚。如果一味的向学生灌输一些书本上的“大道理”,反而加深了学生对思品课反感。如果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乡土文化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采用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自主探究、小品表演、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就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巧用了“天南地北尤溪名人”,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建国后第一位尤溪籍将军——于本城、被誉为尤溪的“袁隆平”——刘文炳等人物事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什么精神?我们应如何向他们学习?从而使学生们更好地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通过巧用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
  三、植入乡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
  植入乡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活动中也品尝到了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活动,学生树立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有了一定的社会活动经历、知识、技能,对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了实质性的感受,达到了公民活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世界文化之旅》时,我们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家乡文化之旅”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本地的传统艺术、传统节目、民间工艺、文化特色、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采访、拍照、查阅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了实践反馈、成果展示、交流心得。最后,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其中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植入乡土资源,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延伸思品课堂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求真、求实地回归生活的大课堂,它给予学生的是更多而深远的收获和进步。
  四、把握乡土文化,创设生活情景,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由于乡土资源所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地缘关系,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把握乡土资源,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一些新近发生的、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书本知识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九年级《党的基本路线》时,我们利用学校、乡镇的旧貌新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领悟党政策的英明,自然明了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有利用党的“三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实惠,如“村村通”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民种田补贴等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领悟到党的“三个代表”的内涵,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自觉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思想品德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总之,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构建富有乡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命运”;可以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乡土文化气息,有效消除学生的枯燥感受和潜在的抵制,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