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杨荣花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青云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阅读习惯”等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 民族地区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选不同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如蒋方舟(十岁的小作者)的《打开天窗》、《小学生必读佳作》、《崔峦老师教你阅读》、《上下五千年》、《少儿百科想和做》等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博览群书,受到熏陶。
二、巧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给学生寻找一个个审美兴奋点,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民主、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这学期第一课老舍的《草原》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并且贴近我们藏区的生活实际,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有心灵的默契,就有话可说。刚上课时,我让学生叙述7月草原鲜花盛开,牛羊散欢,游人如织的美景,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有一气呵成读完作品的冲动和欲望。老师巧妙的引导、点拨,学生愉快的阅读、畅想。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此起彼伏。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如痴如醉。这样的教学,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方法活点,限制少点,让他们思维灵点,语言多点。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三、巧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1、老师范读,示范引领。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例如《草原》一课,在大家朗读课文的句子时,不同的学生朗读的语气也是不一样的,于是采用范读,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
2、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 “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颗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美妙的情趣。
四、巧妙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源泉。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看见了世界的美丽;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照亮了心路的历程;阅读是奥运圣火,它让人类文明绵延,永久不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阅读能力,为民族地区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珂,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
2、梁艳飞,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3
3、姚敬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学周刊:b》,2012
4、郜延玲,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效率 阅读习惯 民族地区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和凭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选不同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会挤时间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识字少,阅读能力低,但富于幻想,可以多给他们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等。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就可以推荐一些革命故事、儿童小说、科幻故事、儿童诗歌等,如蒋方舟(十岁的小作者)的《打开天窗》、《小学生必读佳作》、《崔峦老师教你阅读》、《上下五千年》、《少儿百科想和做》等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知识进一步扩充,就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故事,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同时,还可以推荐一些社会、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等。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博览群书,受到熏陶。
二、巧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给学生寻找一个个审美兴奋点,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民主、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这学期第一课老舍的《草原》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并且贴近我们藏区的生活实际,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有心灵的默契,就有话可说。刚上课时,我让学生叙述7月草原鲜花盛开,牛羊散欢,游人如织的美景,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有一气呵成读完作品的冲动和欲望。老师巧妙的引导、点拨,学生愉快的阅读、畅想。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此起彼伏。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如痴如醉。这样的教学,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方法活点,限制少点,让他们思维灵点,语言多点。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三、巧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1、老师范读,示范引领。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例如《草原》一课,在大家朗读课文的句子时,不同的学生朗读的语气也是不一样的,于是采用范读,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
2、读写结合。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 “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颗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美妙的情趣。
四、巧妙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源泉。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看见了世界的美丽;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照亮了心路的历程;阅读是奥运圣火,它让人类文明绵延,永久不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阅读能力,为民族地区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珂,对〈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培养的浅析》;
2、梁艳飞,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3
3、姚敬民,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学周刊:b》,2012
4、郜延玲,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中学教学参考》,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