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施策略

【作者】 郑光敏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它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现实意义;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提炼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愉悦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要尽快改变美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它既是形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感悟,在其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的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从而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如,《秋天》一课教学时,我通过刻意突出诗歌的谐美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读,使学生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去欣赏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去感受诗人眼里一个别样的秋天,去体会人们丰收的喜悦……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审美因素,通过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把作者渗透、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心心相通。
  如,《沁园春?雪》一文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教学时,我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入手,扣准“银蛇”、“舞”、“蜡像”、“驰”等字词中的蕴义,情感的跃动使北国的冬天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从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对风景的“顿悟”中感受到人格纯洁、高尚、勇敢、壮烈,“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
  3、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追求美的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常常凭借黑白、明暗、深浅、高低、悲喜、美丑、善恶、动静以及贫富的对比,来表现艺术的美。因此,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以加深理解,悟出深意。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在品味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景物上的明暗对比,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同“古仁人之心”的对比,悟出古仁人的宽阔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1、营造“入境”的审美氛围
  入境,是读懂文本的基础,也是审美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语文学科中的美的因素,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2、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翅膀。语文审美体验的实现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审美的联想力与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去体验文本的意境之美,去领会文本的内容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
  如,《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具体可感的形象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美、虚实相生的含蓄美、韵味无穷的余味美,让学生自然揣摩出诗人灵魂深处的隐语——深挚凄婉的眷念故乡的情思。
  3、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感悟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是有情感的。作者总是把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倾注于文本之中,落在一词一句当中。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在教学《春》一文中开头两段时,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让学生读出其长短错落、平仄变化、音调抑扬、节奏舒缓,体会这一连串的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从而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迫切希望,以及看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派春意盎然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4、披文入情引发情感共鸣
  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人的心理功能,激发人心理的情感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缘读入文,披文入情,使学生在读文、悟情的过程中,与文本、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与升华,在真挚高尚的审美情感中受到陶冶。
  如,《岳阳楼记》一课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一阴一晴”两种不同景色所带来的“一悲一喜”两种不同心情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与“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和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抱负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周施清.审美化阅读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9.7
  [3]张天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