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手工课堂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摇篮
【作者】 卢 丽萍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当前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课程改革模式下,教师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同时,应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手工课堂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的一个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能为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利用手工课堂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提高学生素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手工 兴趣 创新
当前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激发兴趣又是培养创新的前提,因此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同时,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具有创造的才能和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除了正常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外,还兼负学校开设的手工小组课程的辅导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手工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的一个平台,这个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能为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各方面的基础,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手工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取得独特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既有智力因素,又有德育的因素。在手工制作中我着重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用美来表现作品的能力。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美学”这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为了能改变这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尽自己所能利用手工课来进行这方面的弥补。为了能取得进展,我不仅仅只是进行手工技能训练,还引导学生学会去鉴赏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出美,再用手去制作美,把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挖掘学生的审美因素,同时把手工教学中的审美与智力开发、德育、双基等结合起来。手中教学中对学生看、动、想的教学,是许多课程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每周的手工教学中我都让学生做到充分的动手、动脑和动眼,取代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把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是引导、解析。
二、激发学生对手工课程的兴趣,可以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启发学生提高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以往的手工只注重学生的临摹,让学生进行机械的“依葫芦画瓢”,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对手工制作没有兴趣,只有短暂的激动,过后就产生应付的思想,更不用谈什么激情。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埋没了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与创造力。时间久了就成为学生的一种缺陷,更无法与开发智力连在一起。手工制作的取材面很广,可以涉及到生活中、大自然中、想象中、生动抽象的体现作品的美,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由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也变得更广泛。手法多样,有利于学生的手、脑、眼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真正体现“手巧”才能“心灵”的科学理论。用多种材料和工具,丰富学生的视听及制作的领域,给学生们自由创作的舞台,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就不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用不同的教材搞拼贴画,引导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拼贴的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让学生大胆的创作,结果获得了学生与教师都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智力也通过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手工教学中渗入德育教学,对素质教育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当今教学中的重点,它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因此也不应忽视手工课对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按照一定的理论来讲:德育与行为习惯教育可以在一切课程、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一件手工作品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一丝不苟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精神,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的同时,实际上也以将这方面的教育柔合进去了,同时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相互切磋交流,在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的能力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拼贴“我的绿草地”这件作品时,我就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教育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精神上又得到了质的升华。在手工制作中融入德育教学,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手工教学同样需要在教学方法下工夫,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讲求教学实效,使手工课的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一位辅导老师来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宏观角度出发,为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铺路搭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不让学生成为课本和知识的“奴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个性的发展也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中学,作者姓名:卢丽萍,最后学历:大专,作者职称:小教高级.
关键词:手工 兴趣 创新
当前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激发兴趣又是培养创新的前提,因此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同时,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具有创造的才能和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除了正常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外,还兼负学校开设的手工小组课程的辅导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手工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的一个平台,这个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能为学好其它学科打好各方面的基础,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手工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取得独特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既有智力因素,又有德育的因素。在手工制作中我着重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用美来表现作品的能力。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美学”这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为了能改变这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尽自己所能利用手工课来进行这方面的弥补。为了能取得进展,我不仅仅只是进行手工技能训练,还引导学生学会去鉴赏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出美,再用手去制作美,把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挖掘学生的审美因素,同时把手工教学中的审美与智力开发、德育、双基等结合起来。手中教学中对学生看、动、想的教学,是许多课程不能代替的。因此在每周的手工教学中我都让学生做到充分的动手、动脑和动眼,取代教师“一统天下”的教学模式,把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是引导、解析。
二、激发学生对手工课程的兴趣,可以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启发学生提高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以往的手工只注重学生的临摹,让学生进行机械的“依葫芦画瓢”,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对手工制作没有兴趣,只有短暂的激动,过后就产生应付的思想,更不用谈什么激情。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埋没了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与创造力。时间久了就成为学生的一种缺陷,更无法与开发智力连在一起。手工制作的取材面很广,可以涉及到生活中、大自然中、想象中、生动抽象的体现作品的美,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由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也变得更广泛。手法多样,有利于学生的手、脑、眼多种感官综合作用,真正体现“手巧”才能“心灵”的科学理论。用多种材料和工具,丰富学生的视听及制作的领域,给学生们自由创作的舞台,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就不难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就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用不同的教材搞拼贴画,引导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拼贴的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让学生大胆的创作,结果获得了学生与教师都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智力也通过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开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手工教学中渗入德育教学,对素质教育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当今教学中的重点,它的主阵地是在课堂上,因此也不应忽视手工课对学生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按照一定的理论来讲:德育与行为习惯教育可以在一切课程、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一件手工作品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一丝不苟和不畏困难与挫折的精神,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的同时,实际上也以将这方面的教育柔合进去了,同时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相互切磋交流,在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竞争的能力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拼贴“我的绿草地”这件作品时,我就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教育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精神上又得到了质的升华。在手工制作中融入德育教学,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手工教学同样需要在教学方法下工夫,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为目标,讲求教学实效,使手工课的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一位辅导老师来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宏观角度出发,为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发展铺路搭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不让学生成为课本和知识的“奴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竞争精神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个性的发展也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二团中学,作者姓名:卢丽萍,最后学历:大专,作者职称:小教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