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社会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刘春玲 刘明联 赵秀红
【机构】 唐山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校会计专业课程采取社会化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会计理论与应用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为此,教师在会计专业课程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和社会上完全接轨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社会化教学;动态教学;网络情境
社会各个行业急需高层次的、适合的专业人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融入社会的程度,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标准。社会化教学模式是大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目标、大学生特点和就业形势的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积极性、创造性、灵活性完美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1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90万人[1]。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使高校面临的多种问题更加严峻。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有适合社会的需要,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由于高等院校扩招,导致学生入学知识水平高低差别较大
一些三本院校,高考录取分数不高,素质差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2]。多招生,多收费,高中生都推入大学,在校大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在授课时,因材施教,实行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大学四年只是推迟了失业问题,失业缓期执行。
(三)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各有不同
不同职业择向的学生要求教师教学内容侧重面、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等不同。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各种择业标准,因学生学习目标而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指导方法。
(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死板
在高校,一些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课上,老师背教材,念教材;学生抄教材,记教材,考教材,背教材;学生做习题,应付考试,考试得到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造力,不会提问、质疑、挑战教师。学生学到的是老师教授的书本知识,而且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不能发挥学生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更不能进行交叉学科的知识迁移。
(五)教师教、学生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转换为工作能力
在大学里,学生完全被看作是管教对象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发挥的空间,辛苦学习了4年,毕业后大部分反而用不到。原因是落后的知识,冷门的知识,淘汰的知识。尤其是变化、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会计知识、财税知识。随时变化的会计法规、制度、准则、规范、方法,要求教师时时掌握、更新这些内容。
(六)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
由于来自家庭、社会就业、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等压力,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重庆三峡学院发起一场特别的活动即21天无机行动。该活动过了一周,400名参与学生只剩下103名坚持挑战[3]。这只是大学课堂现象的一种。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上,大学生看网络小说,淘宝、自拍上传照片、微信聊天、玩手机游戏等很普遍;大学生失去了上课学习的动力、兴趣和积极性。
二、会计专业课程社会化教学创新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课程社会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动态教学”模式
组织会计专业课程兴趣讲座班,教授、专家理论拓展班,会计师、财务总监实践能力提高班,实行三结合教学。
在课上或课下利用会计学教授或专家,利用讲授法,综合讲解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利用公司、企业的会计师、财务总监,采用案例分析法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利用网络资料、每年的人大会议报告、国务院的财经法规和财政部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以及财税制度改革的内容,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过去的利改税和三种增值税的演变、目前营改增热点问题,全面的、系统的讲解产生的背景、内容、作用。
(二)“理论+职业资格培训”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将会计理论、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结合。在我国,从事会计工作必须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会计主管的条件之一是考试取得会计师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人加入才能执业,这是会计法的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考试培训、实际操作三位一体。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科的教学中,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按照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题型、内容、组织方式,构建会计证考试题库;利用会计实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的教学,穿插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和应用的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对应相应的考试内容、出题方式、解题思路,不同章节前后贯通,不同科目交互融会,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
(三)“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演示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填制、登记、编报;教师利用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协助学生手动完成纸质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处理工作,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同时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公司观看实际账务处理,查阅会计资料,向会计人员学习、请教,提高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内学习和社会工作(下转第4页)(上接第46页)的接轨。
(四)“网络情境+综合模拟”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案例设置企业会计业务情境,结合企业实际业务,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比如:让学生担任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会计档案人员等角色,模拟实际的在职、在岗业务训练,并进行岗位轮换。值得注意的是,岗位实训时,既然进行全套的电算化操作,也要按会计处理程序进行全过程的纸质手工操作。使得学生得到会计各个岗位的综合锻炼,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
(五)“ 教师服务时间”节目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电视,新闻报刊等,组织学生发现会计类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分析问题;学生随时思考、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教师随时为学生答题、解难、指导、选课、修课、备考等,达到师生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具体方法: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教师服务时间”节目教学模式,将教师所授课班级划分兴趣小组,由教师一带N名学生,学生随时利用微信、QQ等与任课教师沟通,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六)采取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孤独心态、就业压力、家庭条件等情况,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消除学习倦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社.2015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07-20.
[2] 金晓迎.浅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N]。大学教育,2015-12-23
[3]周舒曼.400学生试验21天课堂不玩手机一周后只有103人挺住[N].重庆商报,2016-04-21.
关键词:社会化教学;动态教学;网络情境
社会各个行业急需高层次的、适合的专业人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其融入社会的程度,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标准。社会化教学模式是大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目标、大学生特点和就业形势的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积极性、创造性、灵活性完美结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严峻
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4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预计201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790万人[1]。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使高校面临的多种问题更加严峻。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有适合社会的需要,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由于高等院校扩招,导致学生入学知识水平高低差别较大
一些三本院校,高考录取分数不高,素质差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2]。多招生,多收费,高中生都推入大学,在校大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在授课时,因材施教,实行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大学四年只是推迟了失业问题,失业缓期执行。
(三)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各有不同
不同职业择向的学生要求教师教学内容侧重面、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学习规律等不同。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各种择业标准,因学生学习目标而异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指导方法。
(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死板
在高校,一些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课上,老师背教材,念教材;学生抄教材,记教材,考教材,背教材;学生做习题,应付考试,考试得到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造力,不会提问、质疑、挑战教师。学生学到的是老师教授的书本知识,而且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不能发挥学生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更不能进行交叉学科的知识迁移。
(五)教师教、学生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转换为工作能力
在大学里,学生完全被看作是管教对象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发挥的空间,辛苦学习了4年,毕业后大部分反而用不到。原因是落后的知识,冷门的知识,淘汰的知识。尤其是变化、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会计知识、财税知识。随时变化的会计法规、制度、准则、规范、方法,要求教师时时掌握、更新这些内容。
(六)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
由于来自家庭、社会就业、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等压力,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现象。
重庆三峡学院发起一场特别的活动即21天无机行动。该活动过了一周,400名参与学生只剩下103名坚持挑战[3]。这只是大学课堂现象的一种。互联网时代,大学课堂上,大学生看网络小说,淘宝、自拍上传照片、微信聊天、玩手机游戏等很普遍;大学生失去了上课学习的动力、兴趣和积极性。
二、会计专业课程社会化教学创新措施
针对目前大学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课程社会化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动态教学”模式
组织会计专业课程兴趣讲座班,教授、专家理论拓展班,会计师、财务总监实践能力提高班,实行三结合教学。
在课上或课下利用会计学教授或专家,利用讲授法,综合讲解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利用公司、企业的会计师、财务总监,采用案例分析法指导学生进行账务处理的实际操作,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利用网络资料、每年的人大会议报告、国务院的财经法规和财政部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变化以及财税制度改革的内容,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过去的利改税和三种增值税的演变、目前营改增热点问题,全面的、系统的讲解产生的背景、内容、作用。
(二)“理论+职业资格培训”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将会计理论、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结合。在我国,从事会计工作必须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会计主管的条件之一是考试取得会计师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要求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人加入才能执业,这是会计法的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考试培训、实际操作三位一体。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两科的教学中,利用教材上的内容,按照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题型、内容、组织方式,构建会计证考试题库;利用会计实务、经济法、税法、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课的教学,穿插初级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和应用的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对应相应的考试内容、出题方式、解题思路,不同章节前后贯通,不同科目交互融会,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
(三)“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演示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填制、登记、编报;教师利用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协助学生手动完成纸质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处理工作,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换。同时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公司观看实际账务处理,查阅会计资料,向会计人员学习、请教,提高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内学习和社会工作(下转第4页)(上接第46页)的接轨。
(四)“网络情境+综合模拟”教学模式
利用网络案例设置企业会计业务情境,结合企业实际业务,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比如:让学生担任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明细账会计、会计档案人员等角色,模拟实际的在职、在岗业务训练,并进行岗位轮换。值得注意的是,岗位实训时,既然进行全套的电算化操作,也要按会计处理程序进行全过程的纸质手工操作。使得学生得到会计各个岗位的综合锻炼,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
(五)“ 教师服务时间”节目教学模式
利用互联网,电视,新闻报刊等,组织学生发现会计类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分析问题;学生随时思考、随时提问、随时质疑;教师随时为学生答题、解难、指导、选课、修课、备考等,达到师生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具体方法: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教师服务时间”节目教学模式,将教师所授课班级划分兴趣小组,由教师一带N名学生,学生随时利用微信、QQ等与任课教师沟通,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六)采取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孤独心态、就业压力、家庭条件等情况,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效能感,消除学习倦怠,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社.2015年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报告[N].光明日报,2015-07-20.
[2] 金晓迎.浅谈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N]。大学教育,2015-12-23
[3]周舒曼.400学生试验21天课堂不玩手机一周后只有103人挺住[N].重庆商报,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