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教学应走近学生生活

【作者】 刘书香

【机构】 湖北省竹山县楼台乡沧浪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当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挪作它用,而其余……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当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挪作它用,而其余的老师依然是拿着书本,在书上搜寻着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方法就是勾画出书上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记住就行了。一味的在传授着知识点,与学生平常生活实际完全脱节,一节课下来,学生了解到了一些知识,可仍不知道生活中应该怎样将知识转化为行为。
  还记得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主编黄建平讲过:这一次的教材编写是要让《品德与社会》课走出过去固有的模式,编者给出一个主题,教者可以根据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并允许融入诗歌、音乐、游戏、画画、手工等内容。可教材使用到今天,我们多数人对这个主题还是不明白。
  一、备课落到实处,贴近学生生活。比如教学《让友情的天空更美》,这一课有三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男女孩性别差异;2、使男孩女孩增进了解、增进友谊;3、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理解。课文中并没有说太多男女孩之间的不同,只有一些男女同学之间相处发生不愉快的一些图片。书中只有一个知识点:男女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如果按照一般的上课就看下图片,记住一句话就行了。但如果要挖掘就可以有更多的内容:1、可以让男女同学分别来说说各自的优缺点。2、最受欢迎的男女生应是怎样的。3、假如我是男女生会怎么做?4、男女同学之间应当如何正确交往。5、找找社会上成功的男女人士,让学生明白男女都能各顶半边天,以此达到男女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6、了解班级同学间的相处情况,针对问题及时解决。我想这样一来我们的品德课才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否则上和不上在学生言行的改变上没什么区别。
  二、课堂活动可操作性、实用性要强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教学载体。活动要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有选择性地安排,每一个活动都要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活动与活动之间一定要有递进性,要有主次之分。每一次活动学生要能从中悟出道理,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行为,也才能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否则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课堂十分热闹,结果学生收获不大。
  三、协调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成长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可它还与社会、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节拍是不一致的,比如:学生在校与人发生冲突,学校教育是要告诉老师,通过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家庭教育则不是这样,是让孩子要学会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就成了一对矛盾体,孩子究竟是信学校的还是信家长的,决定权全在于他本人了。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可社会上却不是这样,往往更多的是讲兄弟情义,而颠倒一些是非曲直。学生如果完全用学校所学到社会知识处事,势必会处处碰壁,一无是处。这就是学生不太信学校教育的原因。
  学校教育究竟如何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呢?1、学校教育应多邀请家长参与;2、多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多和孩子沟通。3、成立家校委员会;4、多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社会,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憎恶分明。5、引导学生关注时点新闻,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观。
  有人说,社会才是一本大书,学校生活仅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只能提供最基本、最原则的社会生活知识,真正的社会生活是需要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学子继续学习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重点不是在于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更多的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素养,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行为,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正面而良好的引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