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普通高中不良行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

【作者】 石兴龙

【机构】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对待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教育与转化方法和策略,努力减少或成功教育转化他们,促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出现原因,教育转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一些学生受家庭环境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学习上不思进取,扰乱课堂,?违反学校纪律,屡教不改;更有甚者,少数学生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拉帮结伙、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扰乱校内外正常秩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表现。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正确认识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存在,倾注真心和爱心,更加“偏爱”这些学生,努力减少或成功教育转化他们,做好这项工作对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学生不良行为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观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校教育的欠缺。在普通高中,升学竞争压力使得学校部分教师被迫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成绩较好的少数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学业较差或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他们很难有愉快接受教育的体验,对学校、对老师失去感情,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厌学,自暴自弃。
  2.家庭环境欠佳,教育方法不当。据调查了解,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期望值过高,只关心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关心学生品行发展的好坏。另一方面家庭不和睦,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父等,使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缺少稳定和安全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
  3.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不良思潮和风气;一部分处于成长中的高中学生,判断、控制能力有限,对社会上的阴暗面容易接受。在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对学生充满诱惑,一但扎进去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4.学生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一些问题学生,怕苦怕累、厌学贪玩,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由于经常受家长、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会导致他们内心受压抑、自卑,或消极对抗,默不作声,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自我封闭、孤独;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或敌意,常以回避、怀疑或粗暴的态度对待。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敬而远之,表现为冷漠;在做错事后,存有“侥幸蒙混过关”的心理,说谎或强词夺理,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过度焦虑和冲动,产生对立情绪,显得蛮横、固执等。
  二、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是指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过程。他们并不是“坏”学生,虽然犯有过错,实践证明,他们完全可以教育转化。
  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校教育要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以育人为本,平等宽容,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处理班级中问题。树立培养优等生和教育转化不良行为问题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把他们的教育转化当作班级工作的重点来抓,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形成。
  2.在班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正确对待不良行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和学生性格特点,经常找其谈心,让他们说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麻烦、苦恼和害怕出现的问题,进而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班级中倡导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帮助;动员班级同学对他们伸出友爱之手,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戒心和疑虑,对同学和老师产生亲切和信任感。他们会喜欢上这个班级、老师、同学,融入到班集体中,潜移默化,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问题得以改善和纠正。
  3.师生结对帮扶。不良行为问题学生自身存在“心理障碍”,教师必须想法消除和他们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可采取班主任、课任老师、优秀学生三对一进行帮扶,在班级中对他们实行座位安排、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优先;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纠正不良学习习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特别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老师用真心和爱心,唤醒学生的改过之心,消除行为后进生的戒备心理,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从而收益。
  4.教育转化循序渐进。问题学生自尊心敏感而脆弱,同样也有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的愿望,渴望别人尊重,得到表扬等心理特点,但又担心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师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切忌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心。要因人而宜,提出合理要求,制定适当目标,达到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使良好习惯得以巩固和发展;进步较大的学生,老师即时表扬奖励,树立榜样。
  5.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多元综合评价。问题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自身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其长处和闪光点,如课堂上正确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了作业;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比以前有了改进,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他们热爱劳动、文体方面有特长为班级学校争取荣誉,受到学校、老师表扬奖励,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应该在学期和学年学生评价中,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得到较好综合评价,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改正自己缺点和毛病的热情,增强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不良行为问题向好的方面转化。??
  6.重视家校联系。召开的家长会,培训家长教育管理学生和与学生沟通技巧,提醒家长注意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课任老师定期家访、汇报这些问题学生取得的进步。班级中建立家长校讯通、家长QQ群,即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了解掌握问题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尤其在节假日、寒暑假重点时段进行动态管理,争取到家长的配合,共同进行教育引导。
  总之,不良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德、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倾注感情,奉献爱心。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防微杜渐,标本兼治,持之以恒。这样我们就会得到良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彭兴顺、蔡润圃:《问题学生教育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8)
  3.万 玮:《遭遇问题学: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01)
  4.陈晓丽.浅谈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J].试题研究.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