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改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作者】 杨顺玲
【机构】 靖远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爱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素质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新课改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德育教育已经提出了一些见解。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鲁洁提出以理解为基础;朱小蔓提出德育要注重情感性、体验性;鲁洁、王逢贤教授还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班华教授则提出品德是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构成的,而情感能力中就包含着情感体验。他认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精神实质就是使体验者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经验体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德育教育的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当前社会中,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逐渐缺失的公民道德与道德滑坡情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呈现下滑及缺失的趋势,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需要,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处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当前,学校德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强有力的冲击、掠夺和挑战,德育教育的创新性和现有德育教育的滞后性发生冲撞,同时,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逐步摆脱道德教学的滞后性,就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现行道德教育工作,努力促进道德教育,实现道德的前瞻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青少年能够健康发展。德育创新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的需要,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观念、方法和模式,新的德育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时代德育的本质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即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使学生达到自省、自律、自善的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 GS[2014]GHB0978
新课改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德育教育已经提出了一些见解。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鲁洁提出以理解为基础;朱小蔓提出德育要注重情感性、体验性;鲁洁、王逢贤教授还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班华教授则提出品德是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践行能力"构成的,而情感能力中就包含着情感体验。他认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其精神实质就是使体验者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经验体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德育教育的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当前社会中,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逐渐缺失的公民道德与道德滑坡情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呈现下滑及缺失的趋势,学校德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需要,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处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当前,学校德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化信息的强有力的冲击、掠夺和挑战,德育教育的创新性和现有德育教育的滞后性发生冲撞,同时,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为逐步摆脱道德教学的滞后性,就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现行道德教育工作,努力促进道德教育,实现道德的前瞻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青少年能够健康发展。德育创新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的需要,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学校德育观念、方法和模式,新的德育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时代德育的本质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精神,即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组织活动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使学生达到自省、自律、自善的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 GS[2014]GHB0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