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浅谈
【作者】 黄秀琼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文学知识,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更让学生在阅读中与别人的观点进行对话,情感进行互联,思维进行拓展,生命价值进行提升,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好的阅读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的能力,更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受益终生的阅读习惯,然而在新课改推行多年后的今天,不少学校的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唯标准答案是准的教学模式和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初略对策的一点浅谈。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朗读,忽视默读
众所周知,有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尤其是在公开课模式的影响下,我们都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而一个人一生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里,其实都是默读。朗读往往把学生过于束缚在字词的咬音,句段的停顿,和同学的配合中,有时甚至读到后面已经忘记了前文的内容。而默读不仅能大幅提升阅读的速度,更让学生摆脱了形式上的“读”文章,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理解文章本来的内容和内涵中来。相同的时间,默读所能获取的信息量数倍于朗读,这意味着两个有着相同读书时间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默读能力的对比默读能力一般的,六年小学时光读下来的书将多出数倍。所以说,作为人一生阅读能力培育的起点,默读教学绝对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过于追求“神”,忽视了“形”本身
汉语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之一,往往只言片语即可描绘一幅深远的意境,或者明明顾左右却言及其他。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这只言片语所升华出的“神”上面,却忘了再深刻的情、意、境、景本身都是由最基本的文字构成的。这简单的文字,为什么经过不同的组合,竟能描绘出如此深远而又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不透彻的分析这些文字本身,很难让学生对由这些文字衍生出的深意产生共鸣,从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由何处起,到何处终。小学阅读教学是人一生阅读能力的打基础教学,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的教学少一点虚无缥缈的抽象的“神”,多一丝具体实在的形象的“形”,实在很有必要。
(三)过于追求答案,忽视理解
对一篇文章是否理解透彻,当下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叙事顺序、抒情方法、隐含线索等等。在工具书众多而小学例文相对偏少的今天,大多的学生只需随便查阅一部工具书就能得知以上问题的答案。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完全读懂了一篇文章。过于追求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让学生为了获得考试的高分,刻意去研究答案,而忽视对文章本身情感、作者遣词造句美感的感受。一千个人心中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明明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却往往屈服于标准答案的“淫威”下,而有的人甚至并未完全读懂一篇文章,却能按照答案的套路回答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阅读懒性,理解惰性。与我们当下倡导的人文阅读,创新阅读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一)有意识增强默读能力训练
如前所述,人一生大部分的阅读是默读,所以默读能力训练实在不容忽视。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应该是既保证理解质量又保证阅读速度的。不时在课堂举行一些小型的阅读比赛,或者布置一些限时的课外阅读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加强基础词句训练
再优美的文章也是由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字组成的,这些文字为什么、是怎样组成的优美的文章,我们应该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譬如仿造相同的句式造句,把相同的句子变换不同的格式,或者引导他们在口头或者书面运用这样的句子,把理解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永远是学习知识的最快途径。
(三)鼓励创新,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培养中,我们不要拘泥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我们的观点,甚至不用接受“标准答案”的观点,而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间,挖掘一切可以培养想象力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只有当学生插上想象力的翅膀,真正参与到理解文章这个游戏中来,他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甚至潜力来创造,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和写作从来不是两家人
阅读是理解别人的思想,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来不是两回事。好的文章是如何描写了漓江的水,学生们是不是可以在写作中模仿描写故乡的山?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作文中描写妈妈唠叨爸爸的琐事其实是种爱,那读到朱自清的父亲肥胖的身子爬上月台,是不是也能理解朱自清对父亲深沉的思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好的文章中所有的一切:遣词、成语、单句、修辞、叙事方法……学以致用,阅读增强写作能力,写作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两者相得益彰。
(五)鼓励广泛的课外阅读
没有人靠在驾校短短的学车经历开得一手好车,同样没有人就靠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获得强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列一个推荐书目清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去阅读各种可以获得的书籍。如在教学了《鸟儿的侦察报告》后,我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借鉴课文的写法,仿写内容。所以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勇敢创新,那么,我们现在埋下的这颗小小的种子,也许不久将来的某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总之,尽管我们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仍有亟待加强的地方。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辅以一定的培养方法,就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益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阅读教学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1998-03-11
[2]张茂贵,郭兰英: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22
[3]于婷婷: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之我见[J].读书文摘,2015-06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朗读,忽视默读
众所周知,有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氛围,尤其是在公开课模式的影响下,我们都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而一个人一生大部分的阅读时间里,其实都是默读。朗读往往把学生过于束缚在字词的咬音,句段的停顿,和同学的配合中,有时甚至读到后面已经忘记了前文的内容。而默读不仅能大幅提升阅读的速度,更让学生摆脱了形式上的“读”文章,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理解文章本来的内容和内涵中来。相同的时间,默读所能获取的信息量数倍于朗读,这意味着两个有着相同读书时间的学生,有着良好的默读能力的对比默读能力一般的,六年小学时光读下来的书将多出数倍。所以说,作为人一生阅读能力培育的起点,默读教学绝对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二)过于追求“神”,忽视了“形”本身
汉语是世界上最深刻的语言之一,往往只言片语即可描绘一幅深远的意境,或者明明顾左右却言及其他。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这只言片语所升华出的“神”上面,却忘了再深刻的情、意、境、景本身都是由最基本的文字构成的。这简单的文字,为什么经过不同的组合,竟能描绘出如此深远而又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不透彻的分析这些文字本身,很难让学生对由这些文字衍生出的深意产生共鸣,从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由何处起,到何处终。小学阅读教学是人一生阅读能力的打基础教学,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的教学少一点虚无缥缈的抽象的“神”,多一丝具体实在的形象的“形”,实在很有必要。
(三)过于追求答案,忽视理解
对一篇文章是否理解透彻,当下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归纳每段的段落大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的叙事顺序、抒情方法、隐含线索等等。在工具书众多而小学例文相对偏少的今天,大多的学生只需随便查阅一部工具书就能得知以上问题的答案。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完全读懂了一篇文章。过于追求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阅读能力,会让学生为了获得考试的高分,刻意去研究答案,而忽视对文章本身情感、作者遣词造句美感的感受。一千个人心中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人明明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却往往屈服于标准答案的“淫威”下,而有的人甚至并未完全读懂一篇文章,却能按照答案的套路回答出一个“标准答案”,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会养成学生的阅读懒性,理解惰性。与我们当下倡导的人文阅读,创新阅读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如何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一)有意识增强默读能力训练
如前所述,人一生大部分的阅读是默读,所以默读能力训练实在不容忽视。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应该是既保证理解质量又保证阅读速度的。不时在课堂举行一些小型的阅读比赛,或者布置一些限时的课外阅读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二)加强基础词句训练
再优美的文章也是由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字组成的,这些文字为什么、是怎样组成的优美的文章,我们应该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譬如仿造相同的句式造句,把相同的句子变换不同的格式,或者引导他们在口头或者书面运用这样的句子,把理解和实践运用结合起来,永远是学习知识的最快途径。
(三)鼓励创新,引导学生自己理解文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培养中,我们不要拘泥于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我们的观点,甚至不用接受“标准答案”的观点,而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间,挖掘一切可以培养想象力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只有当学生插上想象力的翅膀,真正参与到理解文章这个游戏中来,他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甚至潜力来创造,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和写作从来不是两家人
阅读是理解别人的思想,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来不是两回事。好的文章是如何描写了漓江的水,学生们是不是可以在写作中模仿描写故乡的山?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作文中描写妈妈唠叨爸爸的琐事其实是种爱,那读到朱自清的父亲肥胖的身子爬上月台,是不是也能理解朱自清对父亲深沉的思念?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好的文章中所有的一切:遣词、成语、单句、修辞、叙事方法……学以致用,阅读增强写作能力,写作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两者相得益彰。
(五)鼓励广泛的课外阅读
没有人靠在驾校短短的学车经历开得一手好车,同样没有人就靠课本上的几十篇课文获得强大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列一个推荐书目清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去阅读各种可以获得的书籍。如在教学了《鸟儿的侦察报告》后,我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借鉴课文的写法,仿写内容。所以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勇敢创新,那么,我们现在埋下的这颗小小的种子,也许不久将来的某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总之,尽管我们当下的小学阅读教学仍有亟待加强的地方。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辅以一定的培养方法,就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对社会有益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阅读教学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1998-03-11
[2]张茂贵,郭兰英:阅读教学中的几个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22
[3]于婷婷: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之我见[J].读书文摘,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