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品德与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
【作者】 杨 刚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品德与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社会性的必然途径。实践中我们可从课程资源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课堂拓展生活化等三方面进行着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生活化 实施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基学科。无论从其新课标的要求还是自身来看,其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来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因此,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我们就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着力,充分其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学科特点。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不是凭嘴说教就能达到的,也不是照本宣科能做到的,它是一门需要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好本教材,更要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引进课堂,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可能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在教材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把生活融入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形成了“课堂即生活、生活是课堂”的关系。学生有生活经验作基础,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容易把知识变成行为,把要求形成品德,养成习惯。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融入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事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课堂拓展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开放教学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社会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们应以儿童生活为教材开展教学,又以生活为学生行为习惯测试平台,检验学生的道德良知和道德判断力。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融入生活的现实中学品德,形成品德。
参考文献:
[1]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2]刘荣连,简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华夏教师,2015年。
[3]施丹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才智,2015年。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生活化 实施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为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奠基学科。无论从其新课标的要求还是自身来看,其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来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因此,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我们就必须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着力,充分其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学科特点。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不是凭嘴说教就能达到的,也不是照本宣科能做到的,它是一门需要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好本教材,更要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引进课堂,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可能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在教材与儿童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把生活融入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形成了“课堂即生活、生活是课堂”的关系。学生有生活经验作基础,学得有趣、学得快乐,容易把知识变成行为,把要求形成品德,养成习惯。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融入日常生活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事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三、课堂拓展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开放教学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社会性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们应以儿童生活为教材开展教学,又以生活为学生行为习惯测试平台,检验学生的道德良知和道德判断力。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应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融入生活的现实中学品德,形成品德。
参考文献:
[1]陈孙义,试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2]刘荣连,简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华夏教师,2015年。
[3]施丹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才智,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