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育惩罚宜高悬

【作者】 朱松华

【机构】 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校教育中,常常暗藏着依赖和滥用惩罚的现象。教育必须有惩罚许可才能获得适度的威慑,但是最好是"高悬不用",因为真正实施起来特别是多次惩罚后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严重的负效。即使在不得不实施惩罚时,也要对轻重、场合、地点、频次、学生个性等多种要素进行综合考量,且要有一定的预前、善后措施。
        关键词:惩罚;教育;效果
        惩罚似乎与教育相伴而生。我们常能看到在学校教育中暗藏惩罚、歧视、驱逐、淘汰,甚至恶意体罚、滥施惩罚的现象。对惩罚,我们该有怎样的认识和行动呢?
        一、惩罚多负效
        镜头一:初二某班48人,C老师让15人在教室后面站成一排上课,说:"让他们醒神"。几年前她曾以这种方式管理班级,初一时尚能维持,初二时学生就"翻天"了,学校不得不更换班主任。看来,她还是没有吸取教训,改变教育方式。
        惩罚,效果往往出乎意料,要么无效,要么适得其反。
        1.惩罚无效
        镜头二:何××、李××在月考中分别考了21分、14分(满分50分,全班平均36.0分),下课时我忍不住"恶吼"了他们几句,大有下次再不考好就要吃了他们的架势。期末考试,他们分别只考了36分、40分(全班平均73.5分)!郁闷不已时,"强制和惩戒,没用!"一同事提醒我。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惩罚,多是基于"犯错-惩罚"、"惩罚-纠正"、"惩罚-警告"等模式,但惩罚是否有效呢?
        最近,"校园暴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有一种声音就是降低刑责年龄加大打击力度,其实对于降低未成年人的此类行为,预防其未来违法或犯罪,可能成效不会太大。美国曾走过这样的弯路,后来才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有不良行为甚至严重不良行为,关键是如何矫治这些不良行为,帮助这些孩子回归健康的成长轨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不是如何打击,而是如何帮助这些未成年人改掉自身不良行为[1]。
        想想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他们已经接受了过多的批评、威胁、惩罚等各种经历和压力,对此早已有应对经验并变得麻木了,甚者有看穿了学校惩罚"反正学校也不敢开除,再怎么处分和警告,最后也就是请家长,刚开始还觉得挺害怕,后来习惯了,请家长来也就没什么感觉了"[2]。反而是宽容、赞美、鼓励容易成为他们反思、改正的敏感点。
        2.惩罚激反
        镜头三:L班主任刚有余柔不足,发急时拳脚并用,逐渐积累起10多人的"对立团",2年后不得不黯然"离任"。
        惩罚产生的效果是复杂的,常常超出教师的预期。学生自有在"垂直抗争"(对抗老师和学校)和"平行抗争"(对抗其他同辈群体和个体)中所形成的日常江湖,抱团取暖所形成的灰色次文化共同体,也对学校的"处分"和"警告"悄然赋予了"英雄主义"的文化内涵。来自学校及老师的"处分"和"警告",本想作为直接惩戒的柔性艺术,通过在学生群体内部制造被围观的特殊身份标签,以同辈群体的集体鄙视和个体孤独来实现教育的惩戒目标。但是,却往往忽视了现实中在学生中间流行的"反学校文化",使贴标签的目的走向了反面。通过处分和警告,本想让学生改正违纪行为,但往往事与愿违,有更多的违纪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  
        3.惩罚效仿
        镜头四:自习课时,初一的一女生在讲台上用竹条拍打桌子边说:"还在说话,我管不到你们了……我才不想管你们了呢……"完全一副她小学时班主任的样子。
        学生在人格和行为模式成长关键期,老师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学生模仿,(经验判断)班级的风格有百分之八十来自班主任的个性。班主任行为模式中实施惩罚、爱动粗的,除了产生"踢猫效应"外,学生会不自觉的运用。
        4.惩罚意外
        镜头五:M班主任请家长来配合教育,不料家长一来就对孩子一阵拳打脚踢,班主任劝止时也被一把推倒。事后,才了解到家长十分暴力,不时毫无由头的暴打孩子。孩子上课发言的声音,本来就小得没人听得见。现在班主任后悔不迭很有"罪恶感",担心孩子在同学面前仅剩的一点自尊就毁在"请家长"这事上。
        孩子表现差,问题多出在家长。所以,教师别对家长报过高希望,一般别轻易找家长,要找也"重在事前沟通"做预防,更别向家长事后"告状"[3]。
        二、惩罚宜高悬
        1.教育惩罚不可缺
        惩罚应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保障,严厉的惩罚能对犯错者震慑作用,近期三名中国留学生因凌虐同学罪在美国加州获刑6-13年(可判终身监禁,以认罪和在押期间良好表现获减刑)就是例证,也值得中国借鉴[4]。
        前几年,教育界出过"赋予班主任(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利"的笑话。在过去讲"正确"、"统一"、"服从"的时代,教育中使用惩罚较多,学生、家长、社会也较为接受;在现今求"人文"、"个性"、"创造"的时候,惩罚收缩在情理之中,但在2001年开始"西学东进"式的新课改,选择性滤掉了西方教育至今也依旧保留的"惩罚"甚至"体罚"和法律对家长、学生的义务强制性约束力[5]。
        2.奖惩制度大家定。我校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运用了经过"民主讨论通过"基于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少数学生虽可能因"风险大"在制度制定时有所顾忌保留,但在"底线要求"和"3对1效应"中也不好主张,只得服从;另一方面,既然自己认可了,为了避免给人留下"认知不协调"、"前后不一致"的印象,更易于接受惩罚。
        3.过程管理须透明。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全面的公示,有助于让每位学生掌握别人和自己的情况,以便自己进行适当的调整。
        4.机会可以多给点。有的学生属于大大咧咧、丢三落四,并非故意犯错、拖延,适度的事前事中提醒或事后弥补,对非原则性的小错采取"没看见"策略,以减少可能的惩罚面、程度和频次,让惩罚得到大家"不得不"的认可。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67页)
       三、惩罚有讲究
        镜头六:初一M班主任用钢尺抽打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手,每人十数下,从力道上看来真有些狠心;气温高达35℃,中午竟罚4名学生站在毒日下。该班逐渐成为年级上令人忧心的班级。
        对犯错,老师可能处于两难地步。不及时惩罚,易产生"破窗效应";惩罚呢,容易产生"波纹效应",都容易造成扩大和无序。古人有"宽猛相济"的智慧,我们实施与否、怎样实施、实施到什么程度,要充分考虑犯错的原因、过程、主观、影响、涉众等因素,要靠理论学习探索与经验积累分享。
        1.轻重有度
        明代洪自诚的《 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值得惩戒时借鉴。对初犯者从轻免,对屡犯者从心思。
        2.场合有别
        惩戒选址的重要原则是避免学生围观,同时也要有其他老师或个别学生不经意在场(见证)。对初犯、自尊心强者实施惩罚时,应谢绝围观。
        3.方式有选
        非得实施惩罚时,可以提供二三套方案供其选择,既让其更易于接受,而接受的方案也更有利于教育。
        四、惩罚反推己
        镜头七:F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每天作业清理都有10多人不完成,一不清理第二天就变成20多人!"
        教师在频繁抱怨措施低效、惩罚无效时,就到了考虑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对惩罚的依赖和实施的时候了,比如作业的形式、数量、分层、展示、评价等因素,以及课堂结构的时候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没有好的关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已经结束了。""我从不在上课开始时处理学生,否则大家从不良的情绪开始上课,整节课的效果都会大受影响。"则是我校周静分享的经验,非常智慧和科学。再说,成天揪着学生,是在不断进行消极心理暗示和负强化,影响个人和班级趋向形成无担当、退缩、防范、限制、分裂、报复、打击等消极心理氛围。
        总之,教育惩罚宜高悬不用,实施时要有依据有控制,有针对有预案,公平有信见仁心,事后疏导有安抚。
        参考文献:
        [1]佟丽华.解决校园欺凌需要完善三项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6.05.19.
        [2]李涛.农村寄宿学校"惩戒术"探秘[N].中国青年报, 2016.05.16. 
        [3]樊未晨 .家长VS老师:明争与暗斗[N].中国青年报,2016.05.09.
        [4]王巍.中国留学生在美凌虐同学获刑 最高判13年(图)[N].新京报,2016.02.19
        [5]任大刚.规避必要惩罚只能培养任性的学生[N].中国青年报, 2016.04.14.
        [6]顾骏.治理校园欺凌须从严厉惩治入手[N].中国教育报,2016.06.14.
        [7]刘华蓉.教给学生一点关系学[N].中国教师报,2016.06.15.
        作者简介:1989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九年制学校分管教学、后勤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龙泉驿区优秀校长、书记。近15年来有3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