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探寻

【作者】 陈中荣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酉溪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与信息技术整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教学  运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班班通”工程的有效落实,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功入驻校园,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成为教师信得过的能创设高效课堂的有效辅助手段。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呢?这是摆在我们践行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探寻整合策略,使其更好地为课堂高效服务,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培养服务。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存误区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改注入了新鲜血液,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赛课活动中,可能由于对多媒体的“迷信”,过滥地使用,导致语文不语、课堂华而不实之后果。笔者统列,呈以下缺陷。
  (一)信息技术成了课堂主角。堂堂课,都是信息技术唱主角,虽然有界面光鲜,动感强的直观画而,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都在板书呈现,这样过于直观化的方式,也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站在电脑旁,不停地点击鼠标,教学生字、讲读课文、分析课文等就在一点一按中进行。这样的课堂教师成了辅助,学生成了观众,信息技术手段占据了主体地位,成了课堂主角。这样的课堂由应试教育的“人灌”变成了现代教育的“机灌”,典型的穿着新鞋,走着老路。
  (二)信息技术剥夺了学生思考权利。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感悟制成了视频,学生学课文就成了看动画,没有了独特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成了写在他人书上的一句话。这样,学生思考、想象、感悟等机会没有了,权利被剥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更找不到着落。
  (三)板书受冷落,作用被弱化。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师规范新颖的板书,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是学生不可多得的学习助手。然而信息技术进了课堂后,受到教师极端宠爱,本该必不可少的板书,也被教师兼收并蓄地写入计算机。一节课下来,有的课堂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字。
  (四)信息技术课件制作刻意追求感官刺激。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有的教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置教学内容、目的于不顾,刻意追求感官刺激,把课件制作得花哨耀眼,到处是动感,界面切换也杂音连连。这样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不但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反而分散了学生对文本、课堂的专注。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自主需要教师引领,灵动来自解读生动,高效源于过程有效。新形式下、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色彩鲜明的动态视觉,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也有一个方法问题。这个方法就是需要我们创新或者优化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乐此不疲。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营造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还能煽情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释放“我要学”的主体能动性。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学生预习感知的前提下,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再伴着轻音乐让学生朗读课文,不但学生兴趣高涨,情感浓,还能让学生思维活跃,快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的美,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二)巧设质疑,拓展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触发学生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如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播放一段视频。通过让学生看录像、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操的兵出来反攻吗?”……这样巧设质疑,学生通过看、读、议等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很快找到答案。
  (三)增大容量,利于拓展。语文是个涉及范围广、信息内容丰富、负载学生基本素养的学科,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将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就能增大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拓展语文学习时空,达到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目的,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如教学《牧场之国》这课,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田园风光之美后,让学生感悟荷兰人与动物、自然的高度和谐下的美丽,再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联系实际以《我爱家乡》为题作文,把课文里优美词句用于其中。这样既升华了课文内容,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读写结合,加强了写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必需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手段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度的限制,也需要“优化克弊”,如何扬长、发挥其作用,为我们高效服务,为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培养服务,是我们一线教师应探索的实践课题,这需要我们不停创新并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娜,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年。
  [2]范云贵,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
  [3]刘丽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