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李 波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大佛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感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学生语文情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没有情感就没有兴趣,影响着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我们应多法并举,用自身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用语文自身魅力吸引学生、用教学艺术诱导学生,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在浓浓情感中获得语文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  培养  实践策略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语文这个概念处于模糊认识地步,导致只注重其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最美的人文性教育,让学生语文情感越来越淡漠。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超语文”、“泛语文”现象,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简单方式代替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提不起语文学习兴趣,更没有爱上语文爱上课堂的情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呢?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体会到构建有趣语文课堂,从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着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最好举措。下面,谈谈我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 
   “信其师信其道。”“为人师者,必擅其长。”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甚至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应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师具备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等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文学的途径,用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对文学的热情以及感悟去感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其教育教学就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常常名言佳句不离口,并且出口成章,就显示出高深的文学修养和学者风范,学生就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崇拜教师,崇拜知识。
  二、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的魅力在于有趣,需要我们赏读掘之而玩味体验。
  (一)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生活自然美、情感表现美、艺术构思美、语言凝练美。课堂中就应寓美融情于语文教学之中,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二)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仅是读教材,课本中的课文是十分有限的,是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因此我们有必有拓展阅读,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针对这一点,我班大力兴修班级学习阵地,开展了“书润青春”、“好书伴我成长”等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广泛阅读,欣赏、体会文中的诗情画意和横生妙趣。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以艺术的美,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课堂。 
  (一)表演文本,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选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先叫她们根据文本内容设计问题。由于准备充分,在采访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8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要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最后就能得出结论。
  (三)走向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要培养学生语文情感,就应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既要强调语文工具性特点,更要发挥人文性的作用,注重积累、感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溢情生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学语文,在情感融融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郜鹏,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
  [2]张平,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究[J].软件(教学),2015年。
  [3]王治国,中学语文课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4]朱卫东,浅谈情感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