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

【作者】 刘清水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问题是数学充满生命活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专注的思维,也没有自主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把问题作为数学思维的起点。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实践,本文探讨了问题作为数学思维起点的必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原则。本文对于提升数学问题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问题、数学思维、起点、问题情境、注意的原则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更不可能有专注的思考状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大家见仁见智,但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因而也就离不开问题的探讨。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为什么说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呢?
  首先,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对象,大都是前人已经发现和创造的知识和经验,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知识和经验。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凡是没有经过紧张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于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自觉地参加学习将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将会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以跃跃欲试的状态试图去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形成了在迫切要求之下的学习情境,这就为后面课的展开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后,问题使学习富有挑战性。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维,思维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任务的,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又不能很好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就能激起他们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体现在四个环节上: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这四个环节,创设了一种促使学习者积极思维的内在自动化程序,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的状态。
  二、怎么把问题作为数学思维的起点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教学中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一般地说提出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教学任务,要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富有挑战性。也就是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要简练、明确,要一下子就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形式。
  1、 做游戏、讲故事的趣味式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与学生做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心中任意想一个数,不要告诉教师,然后教师让学生用所想的数做几道教师指定的连续四则运算,再让那个学生告诉老师他自己运算的结果,教师就能够猜出他最初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多少。由于这种游戏带有魔术般的神秘色彩,学生兴趣盎然,急于知道其中的奥秘。
  趣味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2、 开门见山的目的式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问题的情景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就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提出我们的问题。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后,教材安排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我在上课伊始,就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有一个池塘岸边设有两个观测点,不能直接到达,现在需要在它们之间架设电话线,请你利用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测出它们的距离。
  又如,教学解三角形时,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量出树高?不走近敌阵而测得敌人阵地与我们阵地之间的距离?”然后引入课题,“如果我们学会解三角形,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开门见山的目的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只要作一些引导,就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3、 联想式的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广旧知识,使学生联想新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我们指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给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那么任意三角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后高中要学习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联想式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知识,探索新课题变成了他们的急切需求,从而把有限的课堂引向更加广阔的课外天地。
  4、 发现式的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一些试验,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规律,归纳结论。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o”时,可以先让学生(事先已经带好工具)用纸剪几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角拼在一起,这时,他们发现自己任意剪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拼成了一个平角,学生亲自发现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这个规律。发现式的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5、矛盾式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计算a3?a2,学生会得到三种结果:a5、a6、a9,同一个问题出现三个不同的结果,其中必有错误的。孰是孰非,需要辨误。这就是矛盾式的创造问题情境。
  此外,质疑式、悬念式等均为创设问题情境的好方式。
  三、把问题作为数学思维起点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并不是盲目的提出一大堆的问题,也不是问题越多越好。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推进教学有效性的效果。下面,我提出如下几个原则:
  1、 就近原则
  这就是说我们课堂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改以后,我们常常说,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教材中很多内容可能是针对城里孩子的生活而设计的,我们农村学校就要想办法更改成为适合农村孩子的话题。一定要让学生感觉问题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就近原则就是要从孩子们身边的实际来提出他们熟悉的问题。
  2、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针对孩子们的实际认识水平。不要随意拔高学习要求。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使学生感觉问题难易适中。要使他们既有“跳一跳”的勇气,又有“摘得到”的喜悦。切不可提出一些超越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
  3、 步步为营原则
  很多的时候,我们要设计问题系列,使这些问题先易后难。我们常常说:要低起点,翘尾巴。就是开始问题的起点很低,几乎人人都可以解答,然后,就有一系列诱导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每解答一个小问题,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当问题进行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我们继续探索。这就是步步为营。
  4、 启迪原则
  我们知道,学习的知识其实迟早都会忘记的,但我们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能力却能够伴随我们终身。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比较在乎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但如果我们的学习没有从整体上加以建构,如果我们的问题情境创设缺乏智慧的参与,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与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出富有启迪意义的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的眼里充满了困惑,它们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深邃;当孩子们深情的眼睛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也应该具有星空的品格吗?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富有崇高的生命色彩吗?问题,始终是陪伴我们人类成长进步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徐明华.浅谈数学解题中思维起点的选择[J].中学理科.2000(10):1-2;
  2. 陆华艳.浅谈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设计问题[J].数学学习与研究[J].2015(17):21;
  3. 李世杰、郑德荣.浅谈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起点的设计问题[J].中等职业教育.2005(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