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诱发灵感,激发创新

【作者】 多吉扎巴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塔定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新思维能力是历史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未来发展最深厚的源泉。教育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教材以至教育时间和空间等,几乎涉及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可见,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因而,我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许多创新性的行为都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对课本提出疑问,逐步使学生做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不管学生的提问质量如何,教师都应及时表扬,应学会欣赏学生的“傻”问题,偏爱会提问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他们走向创新之路架设“桥梁”。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教材,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
  灵感是一种带有触发性的心理活动。当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偶然受到外界某种信息的刺激,头脑里忽然闪现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现象。 学生在领会前人经验或学习知识时,.有时也会产生顿悟,爆发灵感。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感,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减少学习负担,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结合率和交换律”这一课时,这样设计:用小正方体拼出长方体,求一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观察这一组算式,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组数与计算,自觉地将这一组算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总结了出来。并根据刚才的计算,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总结出了规律。尽管这个猜想与探索并不难,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然后,我再通过提供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也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谈不上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比较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教会他们观察。
  第一、在让学生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第二、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观察时及时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要求及对象有序的进行,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及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第四、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