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英语课堂活力涌现
【作者】 游 波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秀观初级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力,让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就应创新手段,通过导入有活动、过程有活力、结尾有活意等方式加以实现。
关键词:初中英语 活力 提高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那这样的课堂才有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的希望。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那课堂就需要活力涌现。
一、导入有活动——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开课导入虽然只有两三分钟,但意义关系到整个课堂,是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潜在基础。多年实践告诉我们,直奔主题的英语教学,是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只有满足学生好动、好奇需求的学习心理,才能在开课环节先声夺人,顺风拉帆。为此,我们可以在开课伊始设计活动导入,来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的真正含义。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①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这是以旧引新的常用方法,教师乐意的导入方式,既简单又经济实用,效果明显;②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课文内容。③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这一学期我尝试了这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效果很明显。
二、过程有活力——拓展思维,见解新颖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决定参与效果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当然也存在其它因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多时候学生就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其参与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得到实质提高。相反,如果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的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三、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良好的课堂结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构成知识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后续学习增添动力。所以,很多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时,也特别重视结尾的创新设计。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3)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三个要求,就是三种意念,即“教学做合一”、“主体性”、“生活化”三种理念。在当今信息时代,光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光靠课堂上教师传输的知识也是远远不行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信息服务,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这样才能让课堂有新意,带给学生的是激情和意犹未尽。例如在教学Book,Unit 10这课时,课文Soccer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中有不少是球迷,她们远远不满足有限的课本知识。因此,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放手让她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足球的的相关事宜,之后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球类的poster。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她们或查阅书籍、画报,或上网从internet上调用所需的资料,或自己撰写对中国足球现状及未来看法。学生们的张张poster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令人应接不暇。她们的每张作品,无论好坏都被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一下课,poster的周围便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学生,时而可以听到她们的笑声,时而可以听到她们的议论。短短的一个星期教学,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从范志毅到ronaldo/Beckham;从甲A战火到世界杯风云;从女足到中国足球之未来;从动画片“灌蓝高手”到NBA。我和学生都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全体学生参与了这种课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活动和运用中学会外语,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创新模式。
总之,要让课堂活力涌现,我们就应通过多种手段,如激趣、煽情、诱思等,激活课堂教学,达到“活教”、“活学”、“活用”的目的,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真正成为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胡波、张劲梅,如何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英语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5年。
[2]李蕾娜,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年。
[3]陈水生,转化教学方式,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2年。
关键词:初中英语 活力 提高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活力。”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那这样的课堂才有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的希望。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那课堂就需要活力涌现。
一、导入有活动——带着兴趣,带着思索
开课导入虽然只有两三分钟,但意义关系到整个课堂,是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潜在基础。多年实践告诉我们,直奔主题的英语教学,是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只有满足学生好动、好奇需求的学习心理,才能在开课环节先声夺人,顺风拉帆。为此,我们可以在开课伊始设计活动导入,来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都能带有兴趣去学习理解课文。因为我深知“Well begun is half done”的真正含义。所以几年来,我采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力求寻找到最佳的方式:例如:①由复习单词导入课文。这是以旧引新的常用方法,教师乐意的导入方式,既简单又经济实用,效果明显;②由老师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或简单地先复述课文,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课文内容。③由课文的内容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先作简单的讨论。(4)如果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则让一组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在讲解课文之前先行表演。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是“creative”,要求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既能拓宽思路,又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课文的学习。这一学期我尝试了这种新的手段导入课文,学生热情高,进入角色快,效果很明显。
二、过程有活力——拓展思维,见解新颖
教育学家卡罗尔、布卢姆、哈尔施费格等人多年来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1)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来衡量;(2)学生的参与情况体现在积极学习时间的长短上;(3)学习机会和动机是决定参与效果的决定因素。(4)教学直接影响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机等,当然也存在其它因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很多时候学生就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其参与动机不明确,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毫无主动性。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因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得到实质提高。相反,如果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学生能收到的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那才是学生的有效参与。而教师能做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三、结尾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良好的课堂结尾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构成知识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后续学习增添动力。所以,很多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时,也特别重视结尾的创新设计。要想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首先要靠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及课后的活动内容,且须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关联。(3)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关联。三个要求,就是三种意念,即“教学做合一”、“主体性”、“生活化”三种理念。在当今信息时代,光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光靠课堂上教师传输的知识也是远远不行的。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信息服务,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这样才能让课堂有新意,带给学生的是激情和意犹未尽。例如在教学Book,Unit 10这课时,课文Soccer是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中有不少是球迷,她们远远不满足有限的课本知识。因此,我在让学生学习课文之后,放手让她们去图书馆或上网翻阅、查询有关足球的的相关事宜,之后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份关于球类的poster。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她们或查阅书籍、画报,或上网从internet上调用所需的资料,或自己撰写对中国足球现状及未来看法。学生们的张张poster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令人应接不暇。她们的每张作品,无论好坏都被展示在教室的墙上。一下课,poster的周围便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学生,时而可以听到她们的笑声,时而可以听到她们的议论。短短的一个星期教学,学生们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从范志毅到ronaldo/Beckham;从甲A战火到世界杯风云;从女足到中国足球之未来;从动画片“灌蓝高手”到NBA。我和学生都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全体学生参与了这种课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活动和运用中学会外语,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自信心。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有效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创新模式。
总之,要让课堂活力涌现,我们就应通过多种手段,如激趣、煽情、诱思等,激活课堂教学,达到“活教”、“活学”、“活用”的目的,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真正成为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胡波、张劲梅,如何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初中英语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5年。
[2]李蕾娜,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年。
[3]陈水生,转化教学方式,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