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何长流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裕民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实施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然应按新课标要求去践行,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注重奠基要求,着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造就一代新人服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  兴趣   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达到这样要求,语文教育到底如何实现,为些,新课标又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改革走向:“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改革的确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到底应做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干什么?这是我们进行改革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初中语文,都是奠基语文,我们最好还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去帮好奠基义务。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的确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他们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动机,就不可能积极参与学习。初中生虽有一定认识和理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他们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践新课标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奠基语文必然应为学生将来学习奠定兴趣支撑。因此,我们要加大兴趣培养力度,让学生在多种方式激发下,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成为“我要学”的自觉学习者。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是用来读的学科,这一点我们都懂,但在落实上的确不够理想,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担心学生读了没有效果,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实际上这是教师放不下“话语权”、不信任学生的典型表现,对于初中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在半扶半放的状态下,让学生多读,广泛地读,在读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素养。这才是正确的教学之道,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导向,语文是可以的读,也是可以读懂。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爱读了,能读了,将来学习也找到方法了。为了配合广泛阅读的要求,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开展“书润人生”和“书香学涯”、“好书伴我成长”等活动,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死记硬背。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积极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情况就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感受成功。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感,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想法。 
  二、分层施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尊重层次性和差异性,做到分层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三、优化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凭借。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使教学活动过程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这也是新课标运用“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实践要求。教学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当然,新课标理念很多,在实践中也要很多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把这些理念和要求化为教学行为,成为一种推动学生积极学习、努力建构的动因,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主动释放中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地培养,真正达到新课标力促语文素质教育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彬彬,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曾其生,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年。
  [3]陈晓红,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观——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浅谈[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