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设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陈 英
【机构】 四川省武胜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读书无疑须教有疑。疑是学之始,是启动思维的触发器。因而设疑便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课堂中,教师设“疑” 设计是否科学、正确,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正确,有效果,还关系到学习效果的提升,是否能体验到思维成果带来的积极乐趣,直接系着课堂有效性的高低。
关键词:中职数学 设疑教学法 应用
学起于思患无疑。但疑从何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设疑、探疑、释疑的循环反复过程。设疑作为每个“循环”之首,不仅要担负着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催生学生探疑欲望的义务,还担着引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有效思考的重任。这就是设疑教学法应完成的目标。为了有效达成,我们必须慎重运用该种方法,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明确,形式新颖,有针对性,能符合中职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需求现状,使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一、开课时设疑,在激发兴趣中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道:“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也是思维运作的起点,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还能激活学生潜在学习需求。在教学伊始,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桃”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设疑诱思、激趣作用。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德国“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学数学的故事:在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时,小高斯就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奇和疑问,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设疑导入,既自然无痕,又巧夺天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
二、重点处设疑,在突出强调中化难为易
在教学重点处设疑,目的是要引起学生重视,聚焦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力,进行深度学习。因此,这处的设疑我们应更加用心设计,不但要做到设疑科学,问题准确,还要形式新颖,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热情。特别是在公式、定理、定义等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学时,我们设疑质量就关系到教学效果问题了。这时的设疑不仅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还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数学。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应该是教学难点。在讲到=1这一等式时,有些同学深表怀疑,“怎么可能?”学生油然而生疑虑。为此,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一个“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故事完结,教师顺理就势地把分析经过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探疑、解疑于趣味之中,既生动形象,又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三、易错处设疑,在暴露问题中培养习惯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认为学生因为“有错”才需要教师教,这是教师存在的理由。以馈定教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学会了,不再出错的地方就不需要教了;什么是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教的地方。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也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一是思考不周全,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二是习惯不好,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无论哪种原因,都是我们教育或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 <1,而忽略了a=0的情况。暴露出这样问题,是中职学生较为常见的,他们基础差,不能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出现这类似的问题,正是我们下步教学所要走的方向。
四、课尾处设疑,在升华认识中发人深省
一堂好课,不但要良好的开端,迭起的高潮,还要有精彩的结尾。在课尾处如果设疑得当,不仅画龙点睛,升华认识,事半功倍,还能引人深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承上启下地设置疑问,既要关联新旧知识,又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创设条件,激发探究兴趣,作好学生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教学需要设疑的地方很多,如思维的拐角处、教材的衔接处、新旧知识冲突处、观念冲突处,都是我们设疑的着力处。总之,设疑教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用武之地,是教师教学的常用之策,因此,我们科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做到合理设疑、引导学生探疑、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路寻,把握设疑激思时机激发哲学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2]杨竹青,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3]赵玲,设疑启思,在问题中学习——浅谈职高数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5年。
[4]齐行艳,职高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0年。
关键词:中职数学 设疑教学法 应用
学起于思患无疑。但疑从何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设疑、探疑、释疑的循环反复过程。设疑作为每个“循环”之首,不仅要担负着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催生学生探疑欲望的义务,还担着引发学生思维参与学习有效思考的重任。这就是设疑教学法应完成的目标。为了有效达成,我们必须慎重运用该种方法,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明确,形式新颖,有针对性,能符合中职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需求现状,使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一、开课时设疑,在激发兴趣中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道:“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问题是思维的核心,也是思维运作的起点,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还能激活学生潜在学习需求。在教学伊始,如果我们设计一个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桃”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设疑诱思、激趣作用。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德国“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学数学的故事:在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时,小高斯就很快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奇和疑问,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样设疑导入,既自然无痕,又巧夺天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不学不快之感。
二、重点处设疑,在突出强调中化难为易
在教学重点处设疑,目的是要引起学生重视,聚焦学生注意力和思维力,进行深度学习。因此,这处的设疑我们应更加用心设计,不但要做到设疑科学,问题准确,还要形式新颖,有针对性和趣味性,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热情。特别是在公式、定理、定义等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内容教学时,我们设疑质量就关系到教学效果问题了。这时的设疑不仅要突出重点,强调难点,还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学习数学。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应该是教学难点。在讲到=1这一等式时,有些同学深表怀疑,“怎么可能?”学生油然而生疑虑。为此,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一个“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学生很感兴趣,故事完结,教师顺理就势地把分析经过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 (|q|<1)的应用。寓探疑、解疑于趣味之中,既生动形象,又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三、易错处设疑,在暴露问题中培养习惯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认为学生因为“有错”才需要教师教,这是教师存在的理由。以馈定教原理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学会了,不再出错的地方就不需要教了;什么是需要教的地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教的地方。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也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一是思考不周全,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二是习惯不好,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无论哪种原因,都是我们教育或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在学生易出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如:若函数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得出0<a <1,而忽略了a=0的情况。暴露出这样问题,是中职学生较为常见的,他们基础差,不能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出现这类似的问题,正是我们下步教学所要走的方向。
四、课尾处设疑,在升华认识中发人深省
一堂好课,不但要良好的开端,迭起的高潮,还要有精彩的结尾。在课尾处如果设疑得当,不仅画龙点睛,升华认识,事半功倍,还能引人深思,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承上启下地设置疑问,既要关联新旧知识,又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创设条件,激发探究兴趣,作好学生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余音绕梁,耐人寻味。如在解不等式时,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即,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然,教学需要设疑的地方很多,如思维的拐角处、教材的衔接处、新旧知识冲突处、观念冲突处,都是我们设疑的着力处。总之,设疑教学法有着非常广泛的用武之地,是教师教学的常用之策,因此,我们科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求,做到合理设疑、引导学生探疑、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路寻,把握设疑激思时机激发哲学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2]杨竹青,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2年。
[3]赵玲,设疑启思,在问题中学习——浅谈职高数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5年。
[4]齐行艳,职高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高考数学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