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后进生的教育
【作者】 次旦扎西
【机构】 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南京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后进生是指学习进步较慢,考试分数偏低或思想品德一时养成不良的学生个体。后进生是学习上的“特困户”,纪律上的“重灾区”,管理上的“老大难” [1]。后进生的教育既是小学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工作的一个难点。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能否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推进, “四有新人” 的培育。因此,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何做好小学生后进生教育工作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几点体会。
1 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可大致把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就是学生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生长期,是一个未成熟阶段。他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对客观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无什么特殊的目的,只是出于好奇、好动、试探等心理,因而带有盲目性。他们经不起外界刺激的诱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或举动。具体表现为厌学,自我调节能力差而产生厌烦情绪; 成绩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觉悟低;不良风气、好惹是非、生性孤僻、不善于团结同学、不遵守纪律和校纪班规、不受纪律约束等 。
1.2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教育与影响?
1.2.1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中,由于个别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只看重成绩,而忽视了德育。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把成绩靠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看成“害群之马”,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被冷落被嘲笑,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丧失了前进的信心。至使其在生活上表现为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任何事物充满了憎恨,逆反心理极强。久而久之,使他们在对自己失落与放纵中终沦为后进生。
1.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不计后果;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些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有些父母和子女缺乏心灵上的沟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会给孩子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
2 后进生的教育措施
2.1 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热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为好人。
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摘掉“有色眼镜”,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并用自己对差生的一份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善于捕捉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栽培他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心,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对成绩不好但劳动积极的学生,在劳动结束时可突出给予表扬;对画画好的可请其出黑板报,并对其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所以对待后进生,不仅要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要偏爱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心,调查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用爱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一言一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感到亲切,感到可以与老师接近,在相互了解和交流中架起真诚爱护的桥梁,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导其行”的心理效应。
2.2 家校沟通,携手共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要教育好后进生,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网络等活动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与家长进行沟通探讨、客观反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要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每一个家长的素质是不同的,他们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和家长,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应像园丁那样,精心培育每一棵花苗,使他们都能开出鲜艳的花朵[2]。教师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用爱心感化他们童稚的心灵,用真诚去关爱差生,用理解去温暖他们脆弱的情感,用适当的方法去扭转他们似是而非的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使每个后进生真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做好小学生后进生教育工作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历谈几点体会。
1 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班主任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可大致把学生成为后进生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1 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就是学生自身因素。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生长期,是一个未成熟阶段。他们在认识上有局限性,对客观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有些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无什么特殊的目的,只是出于好奇、好动、试探等心理,因而带有盲目性。他们经不起外界刺激的诱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或举动。具体表现为厌学,自我调节能力差而产生厌烦情绪; 成绩差??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觉悟低;不良风气、好惹是非、生性孤僻、不善于团结同学、不遵守纪律和校纪班规、不受纪律约束等 。
1.2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就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教育与影响?
1.2.1 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学校中,由于个别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只看重成绩,而忽视了德育。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把成绩靠后、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看成“害群之马”, 甚至有时老师会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和挖苦讽刺的语言,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被冷落被嘲笑,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不良心态,丧失了前进的信心。至使其在生活上表现为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对任何事物充满了憎恨,逆反心理极强。久而久之,使他们在对自己失落与放纵中终沦为后进生。
1.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都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不计后果;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有些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有些父母和子女缺乏心灵上的沟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会给孩子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
2 后进生的教育措施
2.1 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热爱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教育好,都能成为好人。
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摘掉“有色眼镜”,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并用自己对差生的一份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善于捕捉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栽培他们。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在合适的机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自信心,并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去。比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对成绩不好但劳动积极的学生,在劳动结束时可突出给予表扬;对画画好的可请其出黑板报,并对其努力和成就予以肯定和赞美。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所以对待后进生,不仅要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要偏爱他们,经常找后进生谈心,调查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用爱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一言一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感到亲切,感到可以与老师接近,在相互了解和交流中架起真诚爱护的桥梁,进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导其行”的心理效应。
2.2 家校沟通,携手共进。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要教育好后进生,教师要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网络等活动将一些孩子的表现通知家长,与家长进行沟通探讨、客观反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育情况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困境。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要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每一个家长的素质是不同的,他们的教育观念也不同,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和家长,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应像园丁那样,精心培育每一棵花苗,使他们都能开出鲜艳的花朵[2]。教师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用爱心感化他们童稚的心灵,用真诚去关爱差生,用理解去温暖他们脆弱的情感,用适当的方法去扭转他们似是而非的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使每个后进生真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