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作者】 邓厚红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地松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历史是一门最生动,最真实,最精彩的课程。历史记载了人类艰辛而神奇的生命历程,展示了以人为主体的时间长廊,历史映射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力量,是一部真实而辩证的书卷。历史演绎了事物与事件的纷繁美丽,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因此历史教学就应当丰富多彩,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乐于学习并学得轻松愉悦,才能让课堂焕发出圭命的活力。
  一、把音乐引入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音乐配合教学,减小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创造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调节了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踢”展示青铜器的图片时配上一段优美的古乐,让学生有视觉又有听觉,兴趣自然就来了。
  二、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解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但是在这里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要提出带有引导功能的建议或问题,而不限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活动目标。在讲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先提出问题: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阅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读懂读透,读完后,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小组组织讨论,自主设计。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三、运用艺术性语言令课堂洋溢精彩,激发学生兴趣
  夸美纽斯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主要通过语吉来传递知识,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记忆持久,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四、用良好的姿态激发学生兴趣
  这里的姿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身体语言即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的仪表、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非语言信号,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原理、观点,使学生把历史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五、表演自编短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在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对“张骞拜别汉武帝”一节让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情景模拟送别的情景,自编历史课本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也加深了记忆。例如:讲《中国历史》第一册第7课“商鞅变法”让学生看课文,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商鞅,其他几位扮演守旧群臣,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这样本课的“商鞅变法”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有利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知识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学习趋于主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焕发出来。有了兴趣、爱好,反过来就能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就要教师做有心人,巧用方法,善于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