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简易浅谈史鉴教学“德”帅之
【作者】 李干红
【机构】 贵州省思南县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所谓抓住史鉴功能,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实际,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正确、深刻地认识自己和当今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智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智能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持久,那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对其有用,并终身受益。有鉴于此,历史教学就应首先注重而且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所获,真正地增长知识和本领。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并变为持久的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这里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惟其如此,才是合格的人。所以,教育必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一方。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溶知识与道德于一炉。首先“以史为德”这一原则就决定了道德贯穿于史学的始终,再者,历史展示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中都蕴含着前人的理念、价值观等道德因素,所以历史学科是育人的最好载体,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然而在人才的标准中居于首位的是“德”,故古人云:“德,才之帅也”,又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德”对于一个人的才能的增长、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何其重大,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以“德”帅之,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史鉴为基础、德育为统帅,即“史鉴教学德帅之”。
将“史鉴教学德帅之”付诸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就是用道德情感激发学生投入到史鉴学习中去,用道德标准评判取舍史鉴给我们的知识,以变为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能力获取过程中,道德情感能得到理性的升华。这种两相和谐统一的学习过程,定能收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效果。真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以高二历史教材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展示一下“史鉴教学德帅之”的教学实践,以期收到举其一隅而见全貌的效果。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展示给学生的史鉴认识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能自我封闭、闭目塞听、虚骄自大,而应面向世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与时俱进、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见强思超、奋发图强,这样才能永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就会积贫积弱,被欺受辱,任人宰割,万劫不复,直至灭亡。
本课这一史鉴的展示中,贯穿着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它和记叙史鉴的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爱国主义力量的伟大和其完整的内容。
根据本课的内容,在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其投入到探讨史鉴内容的学习中去,也就是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投入到探讨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等包含史鉴的内容学习中去。
上课开始,我首先要求学生看书并找出新思想提出的代表人物林则徐等。根据在必修一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所以学生非常清楚这一思想肯定也是爱国主义的,他们就自然地带着这一情感投入到探讨林则徐提出新思想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这些包含史鉴的内容的学习中去。
由于有了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激发及其思想认识的正确指导,学生就非常容易搞懂林则徐之所以能提出这样远见卓识的新思想,主要是在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驱使下,才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被欺辱的现实原因而提出的。如果林则徐是一个只顾个人名利、对国家民族利益非常淡漠的话,他根本就不可能关心国家所处的境遇,更不可能忧心如焚地去思考国家所处境遇的原因,更不敢提出为清朝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大国威严的、惊世骇俗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独到的新思想。这一思想可谓浩然正气,但是不群。它昭示着上面论述的史鉴的正道,同时表现出凛然正气的爱国主义的人格——民族自尊自信而不狂妄,虚心而不民族虚无。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力量才铸造出的民族英雄。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才能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从而焕发出聪明才智,激发出胆识和力量。
在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之后,我引导学生用爱国主义精神去认识林则徐提出新思想,实践新思想的态度、方法、行动,从中认识真正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林则徐提出新思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形势,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说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
同样我们用爱国主义思想去引导学生对林则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进行科学的评价,在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的新思想具有爱国性和顺应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他是为地主阶级国家服务的,因而林则徐的爱国也就带有为封建地主阶级国家服务的阶级局限性,也就是带有封建主义纲常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我们怎样爱国?等等。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行动;爱国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行为实践;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爱国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同学、关心他人;爱国就是健康成长;爱国就是努力学习;爱国就是树立远大理想;爱国就是感恩社会;爱国就是做好每件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感得到熏陶,激发起学习的勇气和热情,投入到知识海洋中去探求科学、文化。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如此以德育为统帅,以史为鉴的教学全过程,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获取真知灼见的同时,又深受道德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保证了德育、智育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才是教育树人的正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历史”这门人类活动得失无所不包的学科,实在是我们进行德育智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这里有用之联系学生生活各方面实际的极其丰富的内容,只要我们坚持以德育为统帅,以史鉴为基础进行教学,我们就一定能收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硕果。
众所周知,智能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其持久,那就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对其有用,并终身受益。有鉴于此,历史教学就应首先注重而且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所获,真正地增长知识和本领。这样才能保持持久的兴趣,并变为持久的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这里的人才标准是德才兼备。惟其如此,才是合格的人。所以,教育必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一方。历史这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溶知识与道德于一炉。首先“以史为德”这一原则就决定了道德贯穿于史学的始终,再者,历史展示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中都蕴含着前人的理念、价值观等道德因素,所以历史学科是育人的最好载体,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然而在人才的标准中居于首位的是“德”,故古人云:“德,才之帅也”,又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可见,“德”对于一个人的才能的增长、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何其重大,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以“德”帅之,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史鉴为基础、德育为统帅,即“史鉴教学德帅之”。
将“史鉴教学德帅之”付诸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就是用道德情感激发学生投入到史鉴学习中去,用道德标准评判取舍史鉴给我们的知识,以变为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能力获取过程中,道德情感能得到理性的升华。这种两相和谐统一的学习过程,定能收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效果。真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以高二历史教材中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展示一下“史鉴教学德帅之”的教学实践,以期收到举其一隅而见全貌的效果。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展示给学生的史鉴认识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能自我封闭、闭目塞听、虚骄自大,而应面向世界、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承认差别、与时俱进、见贤思齐、奋起直追、见强思超、奋发图强,这样才能永盛不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就会积贫积弱,被欺受辱,任人宰割,万劫不复,直至灭亡。
本课这一史鉴的展示中,贯穿着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它和记叙史鉴的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爱国主义力量的伟大和其完整的内容。
根据本课的内容,在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其投入到探讨史鉴内容的学习中去,也就是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投入到探讨新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等包含史鉴的内容学习中去。
上课开始,我首先要求学生看书并找出新思想提出的代表人物林则徐等。根据在必修一学过的内容,学生已经知道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所以学生非常清楚这一思想肯定也是爱国主义的,他们就自然地带着这一情感投入到探讨林则徐提出新思想的原因、内容、影响、评价这些包含史鉴的内容的学习中去。
由于有了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激发及其思想认识的正确指导,学生就非常容易搞懂林则徐之所以能提出这样远见卓识的新思想,主要是在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思想驱使下,才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被欺辱的现实原因而提出的。如果林则徐是一个只顾个人名利、对国家民族利益非常淡漠的话,他根本就不可能关心国家所处的境遇,更不可能忧心如焚地去思考国家所处境遇的原因,更不敢提出为清朝统治者认为是有损天朝大国威严的、惊世骇俗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独到的新思想。这一思想可谓浩然正气,但是不群。它昭示着上面论述的史鉴的正道,同时表现出凛然正气的爱国主义的人格——民族自尊自信而不狂妄,虚心而不民族虚无。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力量才铸造出的民族英雄。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才能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从而焕发出聪明才智,激发出胆识和力量。
在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之后,我引导学生用爱国主义精神去认识林则徐提出新思想,实践新思想的态度、方法、行动,从中认识真正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林则徐提出新思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当时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形势,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这种面对现实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说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从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思想方法就是从实际出发。
同样我们用爱国主义思想去引导学生对林则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进行科学的评价,在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的新思想具有爱国性和顺应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他是为地主阶级国家服务的,因而林则徐的爱国也就带有为封建地主阶级国家服务的阶级局限性,也就是带有封建主义纲常色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什么是爱国?爱国主义的含义是什么?我们怎样爱国?等等。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行动;爱国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行为实践;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爱国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同学、关心他人;爱国就是健康成长;爱国就是努力学习;爱国就是树立远大理想;爱国就是感恩社会;爱国就是做好每件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感得到熏陶,激发起学习的勇气和热情,投入到知识海洋中去探求科学、文化。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的教学,如此以德育为统帅,以史为鉴的教学全过程,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获取真知灼见的同时,又深受道德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保证了德育、智育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才是教育树人的正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历史”这门人类活动得失无所不包的学科,实在是我们进行德育智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这里有用之联系学生生活各方面实际的极其丰富的内容,只要我们坚持以德育为统帅,以史鉴为基础进行教学,我们就一定能收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