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聆听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与思考
【作者】 兰 燕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我对音乐课的聆听基本理解为:音乐课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通过充分聆听来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共鸣,让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在教学中特别突出聆听音乐这一特点,适度关注学科综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激发兴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探索与思考.
我们目前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的引导过于多、讲述费去很多时间,结果留给学生聆听的时间完全不够,阻碍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探索与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多余的叙述,先让学生通过去聆听而主动感受音乐、歌曲的风格呢?比如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歌曲如果是属于民歌类,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听、随着音乐动起来,然后进行讨论,来体验他们的风格、能分辨到他与其他民族音乐不同之处。当然这些大家都有他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最不主张学生在老师的固定指导下去感受音乐,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的对音乐进行探索与思考,尽量发散和拓展学生的个人思维。我认为新课改下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既不能背离聆听音乐这一个主题,也不能忽视音乐教学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与思考的终极目标;既要看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既要鼓励大胆实践和创新,但又要必须遵守音乐教学特殊的学科规律---聆听;既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又不能孤立对待教学的新理念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上多用心,多动脑,多思考,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以下是我观摩的两个教师同一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欣赏课一:某位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非洲的地里位置,物产,人物,风情等等一大段,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非洲鼓乐》,乐曲结束后教师提问:什么人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们能说出这段音乐的特点吗?……学生哑然,于是教师又让学生再听一遍,可是无论怎样听,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欣赏课二:另一位教师,教师让学生闭上眼,聆听音乐,随着音乐想像,听后学生答:我感受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和很有特色的鼓点,人们在欢唱、快乐的跳着......听完后心里很激动,想跟着动起来。并且有的学生能一下子拍出鼓点。
思考:为什么同一首乐曲,学生的想像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第一位教师的导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部分想像。纵观当前课改的音乐课,但凡教师试图通过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都适得其反。因为过多的语言描述和视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空间,这一现象应引起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重视,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方法有效得当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大力发展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今天,教师必须做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自主的空间。
我认为音乐教学要引以重视的是以下两点:
一、在音乐教学中,强调聆听---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来说,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能过聆听体验才能实现。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是何等重要。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以听为中心,反复的听,通过一节课的不断重复聆听,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感知,发展音乐思维,加强学生的唱歌、演奏的音准、节奏感的鉴定能力。例如前面说的非洲鼓乐,第二位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在重复播放、演奏鼓乐,学生基本都能听出这段鼓乐的演奏规律和情绪,这就是发展听觉体验所能达到的效果。而第一位老师就是因为说的太多,学生反而听的太少,无法表现和感受到非洲鼓乐的特点。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存在这种现象:怕学生理解不了,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释音乐,把音乐欣赏的目的归结为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这是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音乐是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若真的有一天音乐只剩下了“看”,而失去了听的基本属性和功能,那将是音乐的悲哀。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重复聆听本课相关的音乐这一主题上来,不要用无效的语言图片来表达,因为很多联想、想像的产生还是由聆听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
二、鼓励学生对所聆听音乐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
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要抛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习惯。不要让学生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要让学生通过聆听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和见解。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非洲鼓乐的第二个老师,他就是采用的让学生先听,体验鼓乐的特点,再几次反复聆听,学生自己发现了鼓乐的规律。最后通过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很多学生都能准确的拍击鼓点,还有些学生可以随着音乐边唱边拍。也就是让他们通过聆听去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聆听音乐,去体验、探索、分析与思考的时间。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问和容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但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对音乐教学产生不良后果,降低其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试图用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事实上更多时候影响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聆听音乐,去体验、探索、分析与思考的时间。
音乐是听觉艺术,引以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所聆听音乐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达到使孩子们得到音乐终身教育的目的。
我们目前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教师的引导过于多、讲述费去很多时间,结果留给学生聆听的时间完全不够,阻碍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探索与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多余的叙述,先让学生通过去聆听而主动感受音乐、歌曲的风格呢?比如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歌曲如果是属于民歌类,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听、随着音乐动起来,然后进行讨论,来体验他们的风格、能分辨到他与其他民族音乐不同之处。当然这些大家都有他不同的处理方法。我最不主张学生在老师的固定指导下去感受音乐,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性地、创造性的对音乐进行探索与思考,尽量发散和拓展学生的个人思维。我认为新课改下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既不能背离聆听音乐这一个主题,也不能忽视音乐教学鼓励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与思考的终极目标;既要看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既要鼓励大胆实践和创新,但又要必须遵守音乐教学特殊的学科规律---聆听;既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又不能孤立对待教学的新理念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上多用心,多动脑,多思考,我们的音乐课堂一定会更加的丰富多彩。以下是我观摩的两个教师同一欣赏课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欣赏课一:某位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非洲的地里位置,物产,人物,风情等等一大段,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非洲鼓乐》,乐曲结束后教师提问:什么人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们能说出这段音乐的特点吗?……学生哑然,于是教师又让学生再听一遍,可是无论怎样听,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欣赏课二:另一位教师,教师让学生闭上眼,聆听音乐,随着音乐想像,听后学生答:我感受到了热情、奔放的音乐和很有特色的鼓点,人们在欢唱、快乐的跳着......听完后心里很激动,想跟着动起来。并且有的学生能一下子拍出鼓点。
思考:为什么同一首乐曲,学生的想像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第一位教师的导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部分想像。纵观当前课改的音乐课,但凡教师试图通过语言、图画等解释音乐,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都适得其反。因为过多的语言描述和视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空间,这一现象应引起每一位音乐教师的重视,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方法有效得当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大力发展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今天,教师必须做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自主的空间。
我认为音乐教学要引以重视的是以下两点:
一、在音乐教学中,强调聆听---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其塑造的形象相对于文字、绘画来说,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能过聆听体验才能实现。正如《音乐课程标准》前言所指出:小学音乐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是体验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可见,听觉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是何等重要。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以听为中心,反复的听,通过一节课的不断重复聆听,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感知,发展音乐思维,加强学生的唱歌、演奏的音准、节奏感的鉴定能力。例如前面说的非洲鼓乐,第二位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在重复播放、演奏鼓乐,学生基本都能听出这段鼓乐的演奏规律和情绪,这就是发展听觉体验所能达到的效果。而第一位老师就是因为说的太多,学生反而听的太少,无法表现和感受到非洲鼓乐的特点。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存在这种现象:怕学生理解不了,采用概念化、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来解释音乐,把音乐欣赏的目的归结为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这是对学生想像力的扼杀。音乐是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若真的有一天音乐只剩下了“看”,而失去了听的基本属性和功能,那将是音乐的悲哀。
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重复聆听本课相关的音乐这一主题上来,不要用无效的语言图片来表达,因为很多联想、想像的产生还是由聆听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
二、鼓励学生对所聆听音乐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
现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要抛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习惯。不要让学生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要让学生通过聆听表达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和见解。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非洲鼓乐的第二个老师,他就是采用的让学生先听,体验鼓乐的特点,再几次反复聆听,学生自己发现了鼓乐的规律。最后通过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很多学生都能准确的拍击鼓点,还有些学生可以随着音乐边唱边拍。也就是让他们通过聆听去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
三、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聆听音乐,去体验、探索、分析与思考的时间。
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大地拓展了音乐教学的空问和容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但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对音乐教学产生不良后果,降低其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欣赏教学时,教师试图用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事实上更多时候影响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不能挤占学生聆听音乐,去体验、探索、分析与思考的时间。
音乐是听觉艺术,引以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所聆听音乐大胆体验、探索与思考,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达到使孩子们得到音乐终身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