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让语文课“读”出彩

【作者】 杜 蛟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搽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现代语文教育家叶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琅琅书声渐渐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了。、支离破碎的分析,“读”成了课堂的点缀,或仅仅被作为控制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大幅度下降。鉴此,我认为必须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讲轻读”的现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让语文课“读”起来。  
  怎样让语文课“读”起来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会读。  
  时下,语文课堂上最时髦的朗读方式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为这样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课标理念,两全其美。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不然,这样的朗读,学生跟着感觉走,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我认为教师只有做好朗读的指导,告诉他们“读什么”和“怎么读”,才会使朗读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不仅要做好朗读示范,还要担当好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深入研究各种读的技巧,适时教给学生读的要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类型的“读”。  
  1、在朗读前,可以先告诉学生在朗读中使用一些固定的标号进行识别标记,如停顿、拖音、上扬、下降、重音等,都用不同的标号记录,这样形成一种习惯,有助于今后的朗读。  
  2、在指导朗读时,注意语言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中的顿挫,注意重音和语气。 
  3、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教材中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朗读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壮,因为诗中用了“激怒的风”“悲壮的河流”,诗人借助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情感。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但最终落在问号上,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节时,就应是深沉而悲壮的感情基调。读出那种怀着悲壮的情感书写抗战现实,读出诗人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理解文章。 
  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该用什么语气读,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味。这样,可满足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任何一个故事都有气氛的问题,是幽默风趣的,还是富有哲理的?是沉重不幸的,还是轻松愉快的?不同的气氛要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嗓音来表现。是轻松愉快的作品,我们要用明亮的嗓音,跳跃的节奏来朗读;气氛是庄严,沉重的,我们要用低沉的嗓音,缓慢的节奏来朗读…… 
  第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学生只是应教师的要求被动地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甚至读“望天书”,那么会读得很辛苦,听得也难受,很感人的文章被他们读得“苍白无力”,很优美的散文被他们读得“索然无味”,韵味很深的诗句被他们读得“稀里哗啦”。  
  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使学生乐读、爱读。  
  1.创设意境,让学生乐于朗读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带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朗读热情。 
  2.评价激励,让学生爱读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而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性的评价则能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在教《小溪流的歌》这篇童话故事时,巧妙地化指导于激励之中。 
  如:在指导朗读第二段时,就采用了评价激励的手段。这段文字写得很优美:“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他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卵石,一会儿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他一会儿让那些漂浮着的小树叶打个转儿,一会儿挠挠那些追赶他的小蝌蚪的痒痒。小树叶不害怕,轻轻转了两个圈儿,就又往前漂。小蝌蚪可有些怕痒,就赶快向岸边游;长了小腿的蝌蚪还学青蛙妈妈慌张地蹬开了腿。” 
  好,现在谁来读读这段文字?我的话音刚落,班里的伍中庆抢先举手朗读了这段文字。 
  “你的朗读那么欢快,那么欢畅,真使人舒服啊!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感觉到了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景,谁再来把这种感觉强调一下。”  
  “你的朗读真符合你这个快乐女生的性格,让我们一齐来唱响这美妙的小溪流的歌声吧!……”  
  从那一张张红通通的脸蛋,一双双闪光的眼睛,一只只高举的手儿,我知道,如此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心里暖洋洋的,学生朗读的兴致被充分调动起来,朗读的热情也顿时高涨。
  语文课堂就是“读”的课堂,有了朗读兴趣,有了朗读热情,学生便会“孜孜以求之”,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降低教学的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总之,“读”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地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创造出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激发起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愿我们的语文课“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