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作者】 王仁杰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广大教师前所未有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从过去划重点,死记硬背记要点,到今天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强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新形势风云变幻,新时代迅猛的发展,现实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何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做好现实工作的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的要求的。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通过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课堂要求呢?笔者经过思考并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尝试,有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以求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历史现实化,加强历史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思想上抹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历史无用论”。因为很多人以为历史就是讲过去的人与事,与现代的人和事不搭界。甚至有人认为研究历史其实是逃避现实、躲进故纸堆。其实,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由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的需要相联系,使得历史常常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如过去历史教材就由于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对于农民起义和革命暴力论过于推崇,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明显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
要使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热点,在讲到抗日战争史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日本右翼势力的张狂,揭露军国主义的凶残嘴脸;“三农问题”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据此,我们可以考察中国古代农民的土地赋税问题,还可以联系到我国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学生常常会对热点时事很感兴趣。如何把这种兴趣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其实就是涉及到一种很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现实化。如林则徐的禁烟和现代社会的禁毒、远离毒品的教育;租借地上海和它今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近代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和近年厦门远华走私,以及最近赖昌星被引渡回国,在厦门受审等等。总之,历史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历史因现实而丰满,现实因历史而延续,这样的学习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而对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也是明显的。
二、历史教学直观化,坚持直观教学的原则
历史课堂的直观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画、资料、仿古实物、视频、音频等的形象化演示,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过去与现实的对接,培养其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由于历史都是讲述过去的故事,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与体会,单纯的看书或听老师讲解常常会觉得枯燥无味。而直观化的教学则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其视觉形象。我们知道,学生听到的,可能记住其中的20%,而学生看到的,却可以记住其中的80%。在信息过剩的今天,由于多媒体引入课堂,各种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唾手可得,这对学生直观化学习历史当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也要注意到,当学生面对太多的视觉刺激时,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所以,这时教师对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很重要了。如讲到地动仪时,许多老师以为网络上下载一下相关资料,给学生播些视频就可以了,但我却坚持去相关的网站购买地动仪的仿古实物,由于有实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触摸到,从而能更加信服地感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远比多媒体视频的强化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中,一些教学重难点,有时难以用文字来说明,如讲授秦始皇统一百越,为解决粮食问题,修筑了一条运河“灵渠”,以及隋朝修筑的大运河,若单以文字语言来表达,学生很难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也难以使学生对其工程的浩大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学生听起来没有意思,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若配上插图,并标明“灵渠”所修处的地势险要状况,要配以幻灯、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这样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直观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丰富多彩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历史形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也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历史学习活动化,使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增强课堂互动,引入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花时不多的小活动,如演历史小品,作角色演讲、朗诵诗文、唱唱相关歌曲等,这些活动利用得好,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表现力。
但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时间上也不允许拓深拓广。因此,我们除了加强课堂的学习活动外,还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通过课外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比如,我们在接触一些古代人物、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时,由于内容的详细程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难以控制,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在课后,应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参观展览、拜谒古迹等,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提高其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有好处的。
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历史化解为鲜活的面庞,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使历史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归结为一句话:如何使今天的历史学习更加科学有效?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深思的。我们要通过优化我们的课堂,优化学习的氛围,优化历史材料,使学生热爱历史的学习。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主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不懈追问,我们教师自身也得以成长,历史也将回馈给我们更多的精华。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加有效,更加活泼、更加精彩!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通过优化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课堂要求呢?笔者经过思考并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尝试,有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以求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历史现实化,加强历史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思想上抹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历史无用论”。因为很多人以为历史就是讲过去的人与事,与现代的人和事不搭界。甚至有人认为研究历史其实是逃避现实、躲进故纸堆。其实,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特别是,由于历史与现实政治的需要相联系,使得历史常常体现时代的特征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如过去历史教材就由于受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对于农民起义和革命暴力论过于推崇,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明显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
要使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热点,在讲到抗日战争史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日本右翼势力的张狂,揭露军国主义的凶残嘴脸;“三农问题”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据此,我们可以考察中国古代农民的土地赋税问题,还可以联系到我国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学生常常会对热点时事很感兴趣。如何把这种兴趣引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其实就是涉及到一种很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现实化。如林则徐的禁烟和现代社会的禁毒、远离毒品的教育;租借地上海和它今天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繁荣;近代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和近年厦门远华走私,以及最近赖昌星被引渡回国,在厦门受审等等。总之,历史与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历史因现实而丰满,现实因历史而延续,这样的学习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而对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升也是明显的。
二、历史教学直观化,坚持直观教学的原则
历史课堂的直观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画、资料、仿古实物、视频、音频等的形象化演示,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过去与现实的对接,培养其历史形象思维能力。由于历史都是讲述过去的故事,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与体会,单纯的看书或听老师讲解常常会觉得枯燥无味。而直观化的教学则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其视觉形象。我们知道,学生听到的,可能记住其中的20%,而学生看到的,却可以记住其中的80%。在信息过剩的今天,由于多媒体引入课堂,各种丰富多彩的视频材料唾手可得,这对学生直观化学习历史当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也要注意到,当学生面对太多的视觉刺激时,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所以,这时教师对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很重要了。如讲到地动仪时,许多老师以为网络上下载一下相关资料,给学生播些视频就可以了,但我却坚持去相关的网站购买地动仪的仿古实物,由于有实物,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触摸到,从而能更加信服地感叹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远比多媒体视频的强化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中,一些教学重难点,有时难以用文字来说明,如讲授秦始皇统一百越,为解决粮食问题,修筑了一条运河“灵渠”,以及隋朝修筑的大运河,若单以文字语言来表达,学生很难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也难以使学生对其工程的浩大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学生听起来没有意思,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若配上插图,并标明“灵渠”所修处的地势险要状况,要配以幻灯、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效果就会截然不同,这样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与记忆力,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直观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历史丰富多彩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历史形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也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历史学习活动化,使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增强课堂互动,引入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花时不多的小活动,如演历史小品,作角色演讲、朗诵诗文、唱唱相关歌曲等,这些活动利用得好,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表现力。
但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时间上也不允许拓深拓广。因此,我们除了加强课堂的学习活动外,还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的,通过课外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比如,我们在接触一些古代人物、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时,由于内容的详细程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难以控制,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在课后,应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参观展览、拜谒古迹等,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也提高其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有好处的。
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历史化解为鲜活的面庞,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何使历史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归结为一句话:如何使今天的历史学习更加科学有效?这是值得我们每位历史教师深思的。我们要通过优化我们的课堂,优化学习的氛围,优化历史材料,使学生热爱历史的学习。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主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不懈追问,我们教师自身也得以成长,历史也将回馈给我们更多的精华。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更加有效,更加活泼、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