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对策
【作者】 蒋智友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多扶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时间由传统的45分缩短为35、40分钟等,如何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语言构成了其中关键的一部分。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目前课堂教学中,数学课堂语言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优化课堂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益的作用。
(一)数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学中为了明确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往往会问“对不对”,但诸如此类的口头禅一多,并且教师一经得到学生说“对”这个一致性的答案之后就流水般过去,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嘎然而止。此时,倘若教师可用“为什么”、“说具体些好吗”、“你是怎么发现的”等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受到启示,得益匪浅。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多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数学教学语言严谨明了
数学课堂用语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允许教师有“泥水”语言。“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切忌繁琐、重复,三句一词,十句一意,还不能表达清楚一个内容。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令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
(三)数学教学语言民主和谐
新型师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在师生间的尊重与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的讨论结束,可以观察,发现某小组已经讨论的差不多就提高音量大声地说:“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可以向某小组学习,他们讨论完毕后坐得多好呀!”也许快讨论好的小组并没有坐得很端正,但是他们已经讨论完毕,经老师推荐他们小组讨论得最快,自然得意,这样会坐得非常端正。其它小组讨论好了也会效仿。我想这样的安静是一种动力,它能为后来的学生热情地交流带来内驱力。
(四)数学教学语言生动幽默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句鼓励的话语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能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也不可一味投其所好,高帽子满天飞,无原则地滥表扬,这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者心中的波澜,也会引起未被表扬者的反感,所以教师要认准时机,善于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其活动成败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影响他们对今后类似活动成败的期望、自信心和行为的坚持性。就此我们想到:把单调的评价语言,改成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欣赏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回答地很精彩”,“你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某某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对,你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这么好”,“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在大大提高”;对于有勇气回答问题但答得不是很完整或正确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这样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少不了艺术性的语言。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锤炼,才能口随心愿,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思考。它使数学教学从先前的许多误区中自拔出来,日益走出了以教师讲解为核心,挤占学生大量的自主思考时间,而一味地灌输知识;走出了由一串串紧密的师生问答构成的课堂教学怪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才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一)数学教学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学中为了明确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往往会问“对不对”,但诸如此类的口头禅一多,并且教师一经得到学生说“对”这个一致性的答案之后就流水般过去,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嘎然而止。此时,倘若教师可用“为什么”、“说具体些好吗”、“你是怎么发现的”等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更多的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受到启示,得益匪浅。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多说如:“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再用其他方法试一试。”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发现新途径,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不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使学生能创新性地学习,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二)数学教学语言严谨明了
数学课堂用语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允许教师有“泥水”语言。“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切忌繁琐、重复,三句一词,十句一意,还不能表达清楚一个内容。
长期以来,社会期待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所谓“师徒如父子”)。要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课堂上,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他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新课程就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事实上,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纳者,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令人敬重与钦佩的活力。
(三)数学教学语言民主和谐
新型师生关系应充分体现在师生间的尊重与民主上。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的讨论结束,可以观察,发现某小组已经讨论的差不多就提高音量大声地说:“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好了可以向某小组学习,他们讨论完毕后坐得多好呀!”也许快讨论好的小组并没有坐得很端正,但是他们已经讨论完毕,经老师推荐他们小组讨论得最快,自然得意,这样会坐得非常端正。其它小组讨论好了也会效仿。我想这样的安静是一种动力,它能为后来的学生热情地交流带来内驱力。
(四)数学教学语言生动幽默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句鼓励的话语是爱的传递和情感的动员,能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而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推动力。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当然教师也不可一味投其所好,高帽子满天飞,无原则地滥表扬,这不但不能激起被表扬者心中的波澜,也会引起未被表扬者的反感,所以教师要认准时机,善于表扬,深谙表扬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学生对其活动成败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影响他们对今后类似活动成败的期望、自信心和行为的坚持性。就此我们想到:把单调的评价语言,改成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努力,欣赏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回答地很精彩”,“你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某某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对,你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这么好”,“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到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在大大提高”;对于有勇气回答问题但答得不是很完整或正确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这样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少不了艺术性的语言。从观念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而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唯有不断锤炼,才能口随心愿,才能正确表达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与思考。它使数学教学从先前的许多误区中自拔出来,日益走出了以教师讲解为核心,挤占学生大量的自主思考时间,而一味地灌输知识;走出了由一串串紧密的师生问答构成的课堂教学怪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才能为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