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大气压”的实验改进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堂物理课的教学反思

【作者】 次仁多吉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人教版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压强》中《大气压强》这一节中,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有很多演示实验,而新教材上安排的实验和以前相比又有所变化,更贴近生活,但是有些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有些不够刺激,给学生的印象不够深,需要对这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或替换。笔者教授本节内容时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做了三个实验,其中实验一:将”让漏水的塑料瓶不让漏水”;实验二为教材上安排的“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三为让”饮料瓶变瘪”等在此不再介绍它的实验过程。
  以上三个实验都是为了说明大气存在压强,但是都体现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则。实验一和实验三的优点是选自生活中的材料来做实验,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觉得原来物理离我们这么近,就在我们身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避免了用复杂仪器来做实验,让学生觉得高深莫测的现象。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瓶吞鸡蛋实验,有一定的刺激性,极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会觉得很奇怪。经过老师的解释,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们周围空气也有压强,也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你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会儿,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利用。
   其实,我是有意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跟《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并不矛盾。《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际上,以上的三个实验也符合《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用课本教,不是教课本”。有时候我们总是埋怨学生没有创新思维,不会想问题,其实是我们老师对他们培养得不够、指导得不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老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按照《课标》的理念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上的问题,如遇到一些实验不好做,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简易物品加以改造,甚至替换;在讲一道好习题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讲几种解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布置练习时也可布置一些开放性的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识就在学生的身边,布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无疑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钢笔吸墨水,空针吸药、吸管吸饮料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所以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因此,只要我们老师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将来我们的学生就不只是会模仿、考试的工具,而是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