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新颖和适用性
【作者】 雷 刚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新的教育改革和初中教育现实情况下,地理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取向、美育取向、爱国精神取向。扎扎实实做好教学活动,各级教学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保证教育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好地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面前,教师、学生、教材都需与时俱进。而且不应仅限于应对高考,更应着眼于素质教育需要,加大美育和爱国主义等人文教育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尤其能够体会出这一点。提高地理教育、教材水平,使农村初中阶段学生,从课堂地理教学中获益增加,十分必要。
一、 地理教学中的“世界”和“路”要陪伴孩子们一生。
地球和世界两个词几乎可以通用,对见识较少的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这样。通过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知道世界很大,海洋、河流、山川、人口、气候类型有很多。大和多的概念建立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况往往被忽视。由于教材和教学时间限制,我们没有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由大及小、由远及近,把对学生们最有用那一部分、学生最感兴趣和能够实地了解的那一部分省略了—家乡。在接下来的升学考试逐级简化,学生们记忆和使用地理知识越来越少,以至于渐渐遗忘、湮灭。大部分初高中毕业就走向社会的学生,可能是这些知识的急需者,后续教育缺乏,使得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在对世界和国家的进一步认知中,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足。教育的目的未能很好实现。为此,我们在一线教学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加进一些学生感兴趣内容,如学生了解纬度知识后,告诉学生纬度升高一度,温度通常要上升多少;海拔上升后同理。类似内容有必要加进教材的解释图例中。
我国是大国,国土资源、气候都有多样性,了解不全面,教学目标达不到,而内容不细,泛泛而过,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易调动。地理教材把国内分成几个大区,其实每个区内构成很多,比一些中小国家全部地理知识还多。学生需要掌握实用知识。要把围绕学生日后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所需的地理信息告诉他们,清楚家乡的情况,所在省、县的情况。因而,各个省在结合实际基础上,应该对国标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有些孩子大部分人生时间在省内、县内,如果地理教育没有解决他们对本地区的了解,怎么说也是不成功的教学安排。在人的主要生活空间里,家乡,有自己走得最多的“路”,也是受其影响最多的“世界”,人的创业、就业大多要以这里为原点。从农村教学需要出发,这个差异性需求应该引起重视。
二、 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爱国主义精神世界。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各门知识的渴望是一样的。地理知识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越往大里去了解,世界之美越易体现。这和我们看特色美景、考察山川形胜,道理一样。中国北方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国南方河网密布,四季葱绿。有些诗歌用几句话就可以实现地理自然描述,让人留恋难忘、寄予深情。但教材编制艺术性、技巧性还没有达到。所以学生读教材、看教材、感受知识等多种功能潜力还很大。农村孩子大多直接亲近大自然,但很少外出旅行,即便生长在景区,视野也很有限,所以通过教育教学塑造美,是地理课的一大任务。
地理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适量增加,要纳入升学考试必考内容。教学用具要补充。有条件地区,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出板报形式,增加地理知识供给。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预算,不能缺少这一块。
在时间和经费等支持下,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增加求知欲和兴趣。为日后走进科学殿堂、走向全国和世界,积淀起美好的情愫。孩子们对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名胜古迹的了解,使自己心中的祖国更丰满,也更加热爱,会激发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也将提高他们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我国具有资源丰富、疆域辽阔,十分有利于培养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责任担当的品性,这些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 初中阶段地理科目考察、考试要改进。
一是将教学内容分散到初中阶段全部教学时间,均衡授课内容。不以所谓的为主科让路为导向。二是低年级教学以考察学习效果为主,由课任老师直接给出学生学习成绩。高年级阶段,配合升学考试安排,以开卷、多内容考试为要求,但要杜绝学生互相抄袭。三是中学地理教学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原则,考试上岗。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安排课任教师利用假期实地考察,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亲身感受。可以考虑南方北方出身的教师互相流动。
中学地理的素质教育取向、美育取向、爱国精神取向,无疑是今后的大方向。扎扎实实做好教学活动,各级教学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国家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保证教育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好地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面前,教师、学生、教材都需与时俱进。而且不应仅限于应对高考,更应着眼于素质教育需要,加大美育和爱国主义等人文教育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尤其能够体会出这一点。提高地理教育、教材水平,使农村初中阶段学生,从课堂地理教学中获益增加,十分必要。
一、 地理教学中的“世界”和“路”要陪伴孩子们一生。
地球和世界两个词几乎可以通用,对见识较少的农村孩子来说,就是这样。通过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知道世界很大,海洋、河流、山川、人口、气候类型有很多。大和多的概念建立后,学生自己身边的情况往往被忽视。由于教材和教学时间限制,我们没有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由大及小、由远及近,把对学生们最有用那一部分、学生最感兴趣和能够实地了解的那一部分省略了—家乡。在接下来的升学考试逐级简化,学生们记忆和使用地理知识越来越少,以至于渐渐遗忘、湮灭。大部分初高中毕业就走向社会的学生,可能是这些知识的急需者,后续教育缺乏,使得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在对世界和国家的进一步认知中,基础知识和能力不足。教育的目的未能很好实现。为此,我们在一线教学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加进一些学生感兴趣内容,如学生了解纬度知识后,告诉学生纬度升高一度,温度通常要上升多少;海拔上升后同理。类似内容有必要加进教材的解释图例中。
我国是大国,国土资源、气候都有多样性,了解不全面,教学目标达不到,而内容不细,泛泛而过,学生学习兴趣也不易调动。地理教材把国内分成几个大区,其实每个区内构成很多,比一些中小国家全部地理知识还多。学生需要掌握实用知识。要把围绕学生日后参加生产劳动、社会活动所需的地理信息告诉他们,清楚家乡的情况,所在省、县的情况。因而,各个省在结合实际基础上,应该对国标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有些孩子大部分人生时间在省内、县内,如果地理教育没有解决他们对本地区的了解,怎么说也是不成功的教学安排。在人的主要生活空间里,家乡,有自己走得最多的“路”,也是受其影响最多的“世界”,人的创业、就业大多要以这里为原点。从农村教学需要出发,这个差异性需求应该引起重视。
二、 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爱国主义精神世界。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各门知识的渴望是一样的。地理知识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越往大里去了解,世界之美越易体现。这和我们看特色美景、考察山川形胜,道理一样。中国北方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国南方河网密布,四季葱绿。有些诗歌用几句话就可以实现地理自然描述,让人留恋难忘、寄予深情。但教材编制艺术性、技巧性还没有达到。所以学生读教材、看教材、感受知识等多种功能潜力还很大。农村孩子大多直接亲近大自然,但很少外出旅行,即便生长在景区,视野也很有限,所以通过教育教学塑造美,是地理课的一大任务。
地理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适量增加,要纳入升学考试必考内容。教学用具要补充。有条件地区,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出板报形式,增加地理知识供给。尤其是农村学校经费预算,不能缺少这一块。
在时间和经费等支持下,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寓教于乐,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增加求知欲和兴趣。为日后走进科学殿堂、走向全国和世界,积淀起美好的情愫。孩子们对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名胜古迹的了解,使自己心中的祖国更丰满,也更加热爱,会激发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也将提高他们文字表达方面的能力。我国具有资源丰富、疆域辽阔,十分有利于培养人的胸怀宽广、高瞻远瞩、责任担当的品性,这些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 初中阶段地理科目考察、考试要改进。
一是将教学内容分散到初中阶段全部教学时间,均衡授课内容。不以所谓的为主科让路为导向。二是低年级教学以考察学习效果为主,由课任老师直接给出学生学习成绩。高年级阶段,配合升学考试安排,以开卷、多内容考试为要求,但要杜绝学生互相抄袭。三是中学地理教学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原则,考试上岗。四是有条件的地区,安排课任教师利用假期实地考察,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亲身感受。可以考虑南方北方出身的教师互相流动。
中学地理的素质教育取向、美育取向、爱国精神取向,无疑是今后的大方向。扎扎实实做好教学活动,各级教学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国家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保证教育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好地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