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读中感悟

【作者】 曹铎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让学生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创新策略,使其很好地得到运用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感悟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整个语文学习的要求特别是在倡导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的今天,让学生读中感悟已成为了我们教师的共识。细读慢咀这段话,明显可感觉到这话中有话,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突出了“读”这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所应有的位置,成为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的重要手段;二是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去读,学生进行感知、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三是突出了读的目的性,读要达到的要求,也指明阅读教学所应努力的方向;四是突出了读的层次性:整体感知是前提;有所感悟是基础;培养语感是关键;“披文入情,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讲解、轻阅读”、“重分析,轻感悟”相比,诚然是很大的进步。是语文回归真实自我“语”,即读的真正呼唤。要实现这样目的,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方法才能实现。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要实现以读为本的语文教学,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一言堂”中走出来,充分重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前提,注重“领”“悟”,即让学生“悟”。我们知道,学生的主体性受到自身年龄的限制,是在一定的规范、引导下发挥出的一种有限的主体性。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应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尊重学生差异也很重要,要此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确立“未成熟待发展”、“以育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在阅读教学中既重视学又要重视教,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与教学、学生与教师有机结合,相互为用的教学主张十分重要。也就是说,“读中感悟”是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学生读中感悟的主体活动,也包含教师读中指、引、诱、辅,领其悟的主导活动。只有这样认识清楚了,才能更好地重视读的意义,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语言感悟能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意义和思想。抓住节点是触发感悟而不是“悟”的全部,要达到深刻理解,就必须整体感知,对全文进行深入阅读和领会。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理解因阅读者的不同,而理解的结果也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候,心境不一样,理解也不同,也就是说课文中能引发我们感悟的地方很多,我们应抓住这些感悟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整体思考,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字面意义,二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三是在作者表达上的意义,并把不同层次的意义进行有机的关联。对于小学生,适当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也有不错的效果,如《泊船瓜洲》中的“又绿”一词。其字面意义由学生在初读国感知,把它放到这一行诗句中,加以引导,学生又会悟到这一词的运用之“活”、之“妙”,运用之创新,然后引导学生再结合“一水间”与“明月”等重要词语进行思考,学生会悟到故乡不仅在诗人眼中,更在诗人心中,是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对于诗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从“又绿”扩展到全诗。
  三、激励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力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个人再创造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放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转换成生动的图像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文字,这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实践也告诉我们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也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展开想象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法很多,我们也只是举偶,对于语文,我们常通过“勾画”、仿写、续写、扩写等方式进行。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注重学生的鼓励,因为“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教育家赞科夫之语)。也只有在这种能让学生心理感到自由与安全、没有羁绊的环境下,学生放开想象才能得以实现。
  四、抓住重点含英咀华
  现行语文教材文质优美,荟萃了古今中外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几乎每篇文章大都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重点,通过细读含英咀华,研读悟情生感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悟”出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来。如在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首先让学生初读感知全文,明确重点。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课文第一自然段,性格古怪的花猫、刚满月时非常淘气。)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解答。根据学生的解疑进行筛选提炼,明确重点。接下来,研读悟情、默读、指名读或小组讨论式读法都可以,一定注意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比较猫的具体表现、体会、概括: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呢?(老实,“成天睡大觉”;贪玩,“一天一夜不回家”;尽职,“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等),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并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体会猫“高兴时和不高兴的样子”,“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的古怪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总之,让学生读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我们要高度重视,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运用开展,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浦琴华,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感悟[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2010年。
  [2]宋基明,追求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3]盛维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4]凌火元,阅读教学的课堂调控[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