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大胆尝试群文阅读
【作者】 李 虹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群文阅读是指让学生通过阅读多个文本,探讨同一议题的阅读教学方式。在阅读后,与学生分享、讨论文本内容,并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协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读懂文本,调动生活实际,构建这一议题的意义。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精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通过阅读比较不同类型的文章组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
我将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单元整组分别比较。
一、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
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一篇课文常常要花几个课时来进行研读讲解。教学中,我们很关注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陷入被切割被肢解的尴尬境地,阅读教学不免成了剖析课。我们并不否认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传统意义阅读教学的价值,也不回避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的先天性缺陷——在我们看来,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它们因先天性的阅读文本“量”的不同,带来了学生课堂阅读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向的迥异,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上,两者各有所长。单篇的容量小,知识比较单一,而群文阅读则容量大,信息广。
二、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
1941年,叶圣陶曾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过单单在课堂上,读整本书是不现实的,而群文阅读一般情况下选择的都是同类文章,且不要求全部细读,这就使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限制。另外,读整本书并不要求一定与教材紧密联系,但是群文阅读不能完全抛弃教材,而要以教材为起点,引出更多元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
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两者都倡导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或者说阅读议题的把握和处理等。但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两者关于阅读教学的操作之路也有所不同。
即使就两者都共同关注的“主题”而言,主题阅读更多的关注于从“生命”的高度、从“文化”的层次去架构主题,去研读主题;而群文阅读尽管也重视阅读“主题”的作用,但相对于前者而言,它更多的关注于“儿童”的视角,偏侧于“体验”的层面。
虽然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都倡导多文本进入课堂,但群文阅读在这一方面走得更为大胆,更为前卫。
“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议题”是谈判、辩论或会议上商量讨论的题目或具体的问题。在阅读教学这个语境下,可以认为“议题”包含“主题”,即“主题阅读”包含于“群文阅读”。
四、单元整组与群文阅读
仅仅从阅读文本的呈现形式来看,单元整组教学呈现给学生阅读的文本也是以“群”的形式出现的,但我们继续深究阅读文本的来由,便不难发现,前者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整组”了,它呈现的文本均出自于“教材”;而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则跳出了教材之窠臼,它既可以在教材之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者的精心选择。
由此,就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而言——尤其是教者的因素,群文阅读既给教学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教学解放,同时也对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可以说阅读文本在“课堂”这一教学现场的多文本呈现,是群文阅读最为显著的一个外显标志,也是群文阅读区别于以单篇阅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表象特点。此外群文阅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在同一议题下同时选择多篇文章作为教与学的材料;
2、这些文章的组织标准非常多元,但都以儿童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与语言发展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来设计;
3、以粗读、略读为主,可以“不求胜解”;
4、以默读、速读为主,着重提取并利用有用信息;
5、侧重表达感悟、分享体验;
6、更强调思考与辨析,强调想象力、创造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在阅读空间的演练。
我们为什么要将群文阅读作为阅读教和学的方法?为什么要引入课堂?以下一些理论将告诉我们答案。
①儿童语言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信息的摄入。
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是儿童语言获得中呈现的一种自然顺序。儿童在说出有意义的词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许多句子。
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有一定“量”的语言词汇储备,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并且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积累内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情境下,阅读文本数量的增加,文本语言表达得丰富,阅读交流议题的广泛,课堂阅读对话的自由,正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②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来自阅读的体验感悟。
阅读不但要读,而且还要想。如果仅仅是加大了阅读量,而没有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显然是流于形式的。
③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阅读学习的关键能力。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建构出较巨观的图像。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因这几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了人间的真情。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人间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美好风尚。
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多文本连接让学生形成更弹性灵活的讯息表征,因而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让学生多尝试群文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让我们都来大胆尝试吧。
我将群文阅读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主题阅读、单元整组分别比较。
一、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
我们平常的阅读教学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一篇课文常常要花几个课时来进行研读讲解。教学中,我们很关注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以致完整的文本时常陷入被切割被肢解的尴尬境地,阅读教学不免成了剖析课。我们并不否认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传统意义阅读教学的价值,也不回避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的先天性缺陷——在我们看来,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它们因先天性的阅读文本“量”的不同,带来了学生课堂阅读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向的迥异,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上,两者各有所长。单篇的容量小,知识比较单一,而群文阅读则容量大,信息广。
二、整本书阅读与群文阅读
1941年,叶圣陶曾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过单单在课堂上,读整本书是不现实的,而群文阅读一般情况下选择的都是同类文章,且不要求全部细读,这就使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限制。另外,读整本书并不要求一定与教材紧密联系,但是群文阅读不能完全抛弃教材,而要以教材为起点,引出更多元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
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两者都倡导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或者说阅读议题的把握和处理等。但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两者关于阅读教学的操作之路也有所不同。
即使就两者都共同关注的“主题”而言,主题阅读更多的关注于从“生命”的高度、从“文化”的层次去架构主题,去研读主题;而群文阅读尽管也重视阅读“主题”的作用,但相对于前者而言,它更多的关注于“儿童”的视角,偏侧于“体验”的层面。
虽然主题阅读和群文阅读都倡导多文本进入课堂,但群文阅读在这一方面走得更为大胆,更为前卫。
“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议题”是谈判、辩论或会议上商量讨论的题目或具体的问题。在阅读教学这个语境下,可以认为“议题”包含“主题”,即“主题阅读”包含于“群文阅读”。
四、单元整组与群文阅读
仅仅从阅读文本的呈现形式来看,单元整组教学呈现给学生阅读的文本也是以“群”的形式出现的,但我们继续深究阅读文本的来由,便不难发现,前者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整组”了,它呈现的文本均出自于“教材”;而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则跳出了教材之窠臼,它既可以在教材之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者的精心选择。
由此,就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而言——尤其是教者的因素,群文阅读既给教学者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教学解放,同时也对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可以说阅读文本在“课堂”这一教学现场的多文本呈现,是群文阅读最为显著的一个外显标志,也是群文阅读区别于以单篇阅读为主的传统阅读教学最主要的表象特点。此外群文阅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在同一议题下同时选择多篇文章作为教与学的材料;
2、这些文章的组织标准非常多元,但都以儿童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与语言发展作为一个逻辑起点来设计;
3、以粗读、略读为主,可以“不求胜解”;
4、以默读、速读为主,着重提取并利用有用信息;
5、侧重表达感悟、分享体验;
6、更强调思考与辨析,强调想象力、创造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在阅读空间的演练。
我们为什么要将群文阅读作为阅读教和学的方法?为什么要引入课堂?以下一些理论将告诉我们答案。
①儿童语言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信息的摄入。
语言理解先于语言产生,是儿童语言获得中呈现的一种自然顺序。儿童在说出有意义的词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许多句子。
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有一定“量”的语言词汇储备,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并且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积累内化,才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情境下,阅读文本数量的增加,文本语言表达得丰富,阅读交流议题的广泛,课堂阅读对话的自由,正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②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来自阅读的体验感悟。
阅读不但要读,而且还要想。如果仅仅是加大了阅读量,而没有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显然是流于形式的。
③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阅读学习的关键能力。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建构出较巨观的图像。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因这几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高度赞扬了人间的真情。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能体会人间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美好风尚。
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多文本连接让学生形成更弹性灵活的讯息表征,因而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让学生多尝试群文阅读实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让我们都来大胆尝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