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杨 桦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就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育人时效性,使小学生更快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创新策略,多措促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就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育人时效性,使小学生更快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于此,需要我们从传统“满言堂”的宣讲模式走出来,创新策略,多措促进,让品德与生活课堂生动,更具有活力。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品德与生活学习的主体。”“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果他们主体意识,就不会自觉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也就不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更不能提高品德践行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策略。其实现方法很多,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激励表扬、成功体验等都是良好策略。这对习惯于传统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来说,转变教学观念是首要的,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认识到“主导”作用重要性,才能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而不是方便于教、方便于管的策略。
二、建立课堂与生活联系通道
我们知道,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为此,新课标明确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对于课堂上的品德教学,是离开了生活的纸上运作,我们如何才能按照新课标要求“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那就需要我们建立课堂与生活联系通道,加强教材要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即实施生活化教学,让生活之水源源不断渗进课堂。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教材之外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社会生活中乱踩乱摘、乱丢垃圾、乱穿马路等破坏个人形象的视频,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用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我们公共场合中应遵守的行为要求,从而引出社会公德的概念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观看坏蛋反思的学习氛围中,我们就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了,不但激发学生了参与兴趣,还让学生自觉成为了品德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自然好。
三、充分搭建活动平台
传统品德与生活教学,大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无休止的空洞讲解。这对于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小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动,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过多的讲解,要让他们“在动中学习”,而实施“教学做合一”理念,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思想、形品德、提行为能力。也就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采用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精力,让学生投入的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在品德与生活中教学中可设计的活动很多,针对不同目的我们可设计不同活动。这一点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只是我们很多教师不愿意去这样设计,把课堂搞得这样“花哨”。实际上,活动化教学理念是我们老早就接受并践行的理念了,只是思想品德教学这块育人圣地还未真正行动起来。这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充分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情感与态度,提高实践行为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思想品德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了观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生活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我们只是使用一张嘴就很难表达清楚,不如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传统教学,由于听讲时间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感到厌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动感的文字、形象的图片和悦耳的声音效果等就会不断吸引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可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下载一些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可以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环境危害有直观的了解,因为教师的语言陈述是不能够比真实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生活地区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整合,了解10年前和现在有哪些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环境变化,还有每年的季节变化情况来了解环境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片的对比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口头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快得多。
当然,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政治家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阐述。这只是我们实践用得较多的一些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法子也同样是不定法,也同样是“贵在得法”。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实际来选择、来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广骥,浅谈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年。
[2]朱金国,活动式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传奇(理论研究),2011年。
[3]焦元红,化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构[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就是提高品德与生活育人时效性,使小学生更快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得到协调发展。要实现于此,需要我们从传统“满言堂”的宣讲模式走出来,创新策略,多措促进,让品德与生活课堂生动,更具有活力。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品德与生活学习的主体。”“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果他们主体意识,就不会自觉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也就不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更不能提高品德践行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首要策略。其实现方法很多,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激励表扬、成功体验等都是良好策略。这对习惯于传统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教师来说,转变教学观念是首要的,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认识到“主导”作用重要性,才能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而不是方便于教、方便于管的策略。
二、建立课堂与生活联系通道
我们知道,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为此,新课标明确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对于课堂上的品德教学,是离开了生活的纸上运作,我们如何才能按照新课标要求“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呢?多年实践告诉我们,那就需要我们建立课堂与生活联系通道,加强教材要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即实施生活化教学,让生活之水源源不断渗进课堂。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教材之外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少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社会生活中乱踩乱摘、乱丢垃圾、乱穿马路等破坏个人形象的视频,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何爱护花草树木、保持环境卫生、爱护公用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我们公共场合中应遵守的行为要求,从而引出社会公德的概念和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观看坏蛋反思的学习氛围中,我们就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了,不但激发学生了参与兴趣,还让学生自觉成为了品德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自然好。
三、充分搭建活动平台
传统品德与生活教学,大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无休止的空洞讲解。这对于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小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我们知道,小学生好动,这一年龄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过多的讲解,要让他们“在动中学习”,而实施“教学做合一”理念,就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思想、形品德、提行为能力。也就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采用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精力,让学生投入的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在品德与生活中教学中可设计的活动很多,针对不同目的我们可设计不同活动。这一点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什么新的理念,只是我们很多教师不愿意去这样设计,把课堂搞得这样“花哨”。实际上,活动化教学理念是我们老早就接受并践行的理念了,只是思想品德教学这块育人圣地还未真正行动起来。这在大力倡导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充分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情感与态度,提高实践行为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思想品德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了观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品德与生活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如果我们只是使用一张嘴就很难表达清楚,不如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传统教学,由于听讲时间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感到厌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动感的文字、形象的图片和悦耳的声音效果等就会不断吸引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时候,我们就可运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技术,下载一些和自然环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这样可以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环境危害有直观的了解,因为教师的语言陈述是不能够比真实的画面和视频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生活地区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整合,了解10年前和现在有哪些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环境变化,还有每年的季节变化情况来了解环境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图片的对比了解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比教师口头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快得多。
当然,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政治家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阐述。这只是我们实践用得较多的一些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在创建高效课堂的法子也同样是不定法,也同样是“贵在得法”。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实际来选择、来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广骥,浅谈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5年。
[2]朱金国,活动式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传奇(理论研究),2011年。
[3]焦元红,化学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构[J].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