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
【作者】 师 蓓
【机构】 乌市四十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让每个孩子从小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是充满了生机,趣味盎然的,应当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应当是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应当是能基本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多读,还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了有效地促进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小学语文课文中被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从一开始,让孩子爱上课文,喜欢表演课文。低年级的孩子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孩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多多准备,孩子真实可见的图片、flash、实物,这些都是吸引孩子阅读课文、表演课文的最好方法。当孩子自己把自己加入故事中的时候,阅读就成为了一种自我展示,表演成了一场自由游戏。特别是一年级的课文,诗歌体裁的形式多,加上音乐的节奏感,将课文语言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然后在自由说说画面上的景物,学生能说出“图上有青蛙、落叶、菊花、红红的苹果,还有稻子和高粱、南飞的燕子”后,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再细读。就这样由图像,转化为文字,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多读少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1、有目的性地读
读书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初读正确是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而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首先应借助拼音,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朗读,感知语言;其次,让学生边读边圈画,自学生字,读通课文,然后初步练读,可通过自由读,同桌读等形式,相互指点,交流朗读,达到熟能上口;最后,读文时,还可以让学生读好重音。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即可把理解词义、句义用朗读表达出来,如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鲤鱼妈妈、乌龟、青蛙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这时,只要引导学生把重音读好,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在这句话中,"你们、大、披着、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教学时,可这样启发:(1)自由朗读句子,联系上文想一想,哪些字、词要重读?(2)指导学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4)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乌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以上教学,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2、形式多样化的读
语言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兴趣就成为教学“发条”,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读的形式还应多样化,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如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例如在学生扫清朗读基本障碍后,适时要安排一个小小的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并由学生评分,原本乏味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因此,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像一种调味汁给课堂气氛带来积极的效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的训练中,此时,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学生纷纷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设计,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3、有层次性的读
读的层次要由浅入深,由初读时的粗知大意到再读时的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继而质疑后再读,并能说出课文的大体内容。如教《掌声》一课中,初读课文时,先了解课文的大意,因为低段的课文大都浅显易懂,通过反复的朗读就可理解课文大意,但在这课里,课文旁边的小泡泡中的问题: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在反复朗读后,学生可以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出来,老师只需点拨即可。“从这两次掌声中,我体会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我让学生对两次掌声对比地读,从中发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使得英子像变了了一个人似的。
4、有创意性地读
语言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低年级教材的编排,给孩子们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或是韵文,或诗歌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与感受。因此,我们阅读学中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指导他们有感悟地去读,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老师即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体验与快乐,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从而积极主动地体验学习。
三、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而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凭借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⑴小鹿看到它自己种的玫瑰花了吗?⑵小鹿为什么说它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语言,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读、说等方面加强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小学语文课文中被选入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从一开始,让孩子爱上课文,喜欢表演课文。低年级的孩子是喜欢新鲜的事物孩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多多准备,孩子真实可见的图片、flash、实物,这些都是吸引孩子阅读课文、表演课文的最好方法。当孩子自己把自己加入故事中的时候,阅读就成为了一种自我展示,表演成了一场自由游戏。特别是一年级的课文,诗歌体裁的形式多,加上音乐的节奏感,将课文语言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然后在自由说说画面上的景物,学生能说出“图上有青蛙、落叶、菊花、红红的苹果,还有稻子和高粱、南飞的燕子”后,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再细读。就这样由图像,转化为文字,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多读少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1、有目的性地读
读书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初读正确是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而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首先应借助拼音,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朗读,感知语言;其次,让学生边读边圈画,自学生字,读通课文,然后初步练读,可通过自由读,同桌读等形式,相互指点,交流朗读,达到熟能上口;最后,读文时,还可以让学生读好重音。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即可把理解词义、句义用朗读表达出来,如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鲤鱼妈妈、乌龟、青蛙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这时,只要引导学生把重音读好,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 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在这句话中,"你们、大、披着、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教学时,可这样启发:(1)自由朗读句子,联系上文想一想,哪些字、词要重读?(2)指导学生尝试朗读,师生予以评价(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4)再自由朗读,回答,读了乌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以上教学,以把握重音为契机,启发学生在朗读中自学地理解句子的含义,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师讲"的目标。
2、形式多样化的读
语言课堂上要把充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兴趣就成为教学“发条”,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读的形式还应多样化,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如采用赛读、分角色读、小组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例如在学生扫清朗读基本障碍后,适时要安排一个小小的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并由学生评分,原本乏味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因此,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多种形式的读,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像一种调味汁给课堂气氛带来积极的效果,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的训练中,此时,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同桌互读,学生纷纷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设计,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了,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3、有层次性的读
读的层次要由浅入深,由初读时的粗知大意到再读时的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继而质疑后再读,并能说出课文的大体内容。如教《掌声》一课中,初读课文时,先了解课文的大意,因为低段的课文大都浅显易懂,通过反复的朗读就可理解课文大意,但在这课里,课文旁边的小泡泡中的问题:英子为什么犹豫呢?在反复朗读后,学生可以在一遍一遍的读中体会出来,老师只需点拨即可。“从这两次掌声中,我体会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我让学生对两次掌声对比地读,从中发现英子的变化,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使得英子像变了了一个人似的。
4、有创意性地读
语言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低年级教材的编排,给孩子们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或是韵文,或诗歌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与感受。因此,我们阅读学中要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指导他们有感悟地去读,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老师即可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体验与快乐,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从而积极主动地体验学习。
三、读说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而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渠道,教师应凭借教材的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⑴小鹿看到它自己种的玫瑰花了吗?⑵小鹿为什么说它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了语言,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读、说等方面加强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