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对话中提升儿童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 储广林
【机构】 南京市古平岗小学特级教师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运用语言,理解与把握学习运用语言的内涵,遵循学习语用语言的统一性、阶段性、多样性与生成性原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话题的选择,巧妙引导点拨,注重表达方法的对话,实现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关键词:运用语言 策略
学习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亲历阅读的过程,尽情的诵读、玩味、揣摩,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言语,实现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升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学习运用语言的内涵
语言的本质就在于运用,学生是语言的学习者,也是语言的使用者;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在语言体验中丰富言语经验。这样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揣摩用词精妙,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连句构段的特点方法,理解语言的结构、感悟语言运用奥秘,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质,神话有神话的特征,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内核。就要在揣摩文体特点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阅读教学从只重内容分析理解转向着力揣摩文章表达,在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感悟和体会的过程中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二、学习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
学习运用语言,就是以语言为根,让语文课堂焕发新动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追求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遵循:
统一性
就是学习运用语言要结合文本的特点,要与理解文本的主旨有机地结合。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但积累词汇,丰富句式,学习表达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育言语的生命意识。
阶段性
学习运用语言,应该多次反复,但不简单重复;螺旋式上升,但不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各年段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内容和要求上都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提高。各年段学习运用语言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要求上逐步提高,形成一定的坡度。
多样性
学习运用语言,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等各种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包括从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学习。
生成性
学习运用语言,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在预设中生成。在对话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注重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多元性与创生性。
三、在对话中学习运用语言的基本策略
在对话中学习运用语言,就必须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冲动和愿望,使学生与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智慧上产生积极的对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要以潜心读书为本。一要明确读书的要求,读什么内容,弄清什么问题,要交代清楚,要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批注见解,记下问题。二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什么?问文章字、词、句意与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即问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对于写什么,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段侧重于字、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段侧重于关键词句和表情达意的作用,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问标点用法;高年级段问的范围就更扩大了,既问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又问文章表达顺序和作者表达的方法,作者的思想情感。问谁?当然是问自己,怎样问?可边读边划,边读边想是什么和为什么?三要边读边独立思考,孔子总结的“学而不思则罔”只问不思,就没有收获,要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要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还要设身处地的体验感情:如果是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怎么说?要抓住特点想写法,领悟表达方法。
2、把握话题的选择
教学往往是以话题为纽带层层展开,一个精当的话题,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一个新颖的突破口,往往也是学习运用语言的突破口。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才能在课堂上把握那些灵光一现、稍瞬即逝的话题契机,注重言语的动态生成。
如学习《开天辟地》(苏教版四下)一文,老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哪个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抓住“混沌一团”品味。用刚才的方法自读2到5小节,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色彩?拿出笔去圈一圈,划一划。抓住下列词语,感受故事的魅力:
混沌一团 黑乎乎一片 “咔嚓”一声 一条缝 一丝微光
一万八千年 一使劲 一把板斧 一把凿子 一阵猛劈猛凿
细细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都带有“一”字。生:第一行:天地的变化。生:第二行:盘古这个大神的一系列“神奇”的动作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有特色的语言,来品味神话的神奇。话题不再把理解作为唯一的选择,更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3、巧妙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要细心倾听,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词句,既要参与阅读,以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人生阅历等学生尚不具备的储存与学生平等交流,又要在学生的体验感受处于肤浅时引向深刻;存在偏题时,拨转方向;发现讲不清楚明白时,主动出击,点拨到位。
如学习《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下)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什么”一般都是写事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平时也写过,比如《学会烧饭》《学会烧菜》《学会骑车》等等,一般重点写什么来表现自己的收获或成长。《学会看病》一文,如果是写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作者重点写孩子学会看病吗?而是写我怎样教孩子学会看病。浏览文章,作者除了写对话外,重点描写什么?(母亲的心理活动)读一读,想一想:写了母亲的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过程?(指读)(舍不得—后悔—不安—谴责自己—给自己勇气)表现了母亲的什么?作者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文章主题,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过的文章?引导学生尝试修改练笔。
点拨的导向,不仅有对文本的理解,还要有对写法的探究,不但着眼于理解文本,而且着眼于练笔实践。
4、注重表达方法的对话
阅读文本,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还应包括对作者写作方法的习得。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还要体会作者的写法,开展针对性的片段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学习《爱如茉莉》,父母之间的爱平淡而持久,作者在写他们的故事时,描绘父母二人采取的手法也不相同。母亲擅表达,侧重对母亲语言细节的描写。父亲大多不善言辞,更多用行动表现爱,因此更侧重动作的的细节描写。你看作者多会写,这样更好的表现了父母各自的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在父母的生活中爱是什么呢?我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爱是什么?爱是——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如果让你写一写如茉莉一般的爱,你会怎么写?。提示:这个瞬间可以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爱可以是父母之间的,可以是你与家人之间的,还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请你将自己的细节写在课堂练习上。最后再交流。
学习《爱如茉莉》一文,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情感,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年段的要求,学习这一方法尝试练笔。
总之,在文本——学生——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指向语言的功能,强调了言语的实践,工具目标得以落实,人文目标落地生根;在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感悟和体会的过程中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性。慢慢地,我们的语文教学会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道路上,语文教学在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中回归课程本质,学生在语文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世界里,可以与古人、今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成长自己,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运用语言 策略
学习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亲历阅读的过程,尽情的诵读、玩味、揣摩,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言语,实现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升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学习运用语言的内涵
语言的本质就在于运用,学生是语言的学习者,也是语言的使用者;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在语言体验中丰富言语经验。这样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揣摩用词精妙,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连句构段的特点方法,理解语言的结构、感悟语言运用奥秘,在意义理解中把握言语形式。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质,神话有神话的特征,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内核。就要在揣摩文体特点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样,阅读教学从只重内容分析理解转向着力揣摩文章表达,在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感悟和体会的过程中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二、学习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
学习运用语言,就是以语言为根,让语文课堂焕发新动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追求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遵循:
统一性
就是学习运用语言要结合文本的特点,要与理解文本的主旨有机地结合。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不但积累词汇,丰富句式,学习表达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育言语的生命意识。
阶段性
学习运用语言,应该多次反复,但不简单重复;螺旋式上升,但不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各年段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内容和要求上都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提高。各年段学习运用语言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要求上逐步提高,形成一定的坡度。
多样性
学习运用语言,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等各种内容,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形式,包括从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学习。
生成性
学习运用语言,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在预设中生成。在对话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注重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多元性与创生性。
三、在对话中学习运用语言的基本策略
在对话中学习运用语言,就必须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冲动和愿望,使学生与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智慧上产生积极的对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要以潜心读书为本。一要明确读书的要求,读什么内容,弄清什么问题,要交代清楚,要指导学生怎样去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批注见解,记下问题。二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学贵生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什么?问文章字、词、句意与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即问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对于写什么,各年级侧重点不同。低年级段侧重于字、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段侧重于关键词句和表情达意的作用,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问标点用法;高年级段问的范围就更扩大了,既问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感情色彩、表达效果,又问文章表达顺序和作者表达的方法,作者的思想情感。问谁?当然是问自己,怎样问?可边读边划,边读边想是什么和为什么?三要边读边独立思考,孔子总结的“学而不思则罔”只问不思,就没有收获,要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要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还要设身处地的体验感情:如果是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怎么说?要抓住特点想写法,领悟表达方法。
2、把握话题的选择
教学往往是以话题为纽带层层展开,一个精当的话题,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一个新颖的突破口,往往也是学习运用语言的突破口。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引导学生探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才能在课堂上把握那些灵光一现、稍瞬即逝的话题契机,注重言语的动态生成。
如学习《开天辟地》(苏教版四下)一文,老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哪个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抓住“混沌一团”品味。用刚才的方法自读2到5小节,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神奇”的色彩?拿出笔去圈一圈,划一划。抓住下列词语,感受故事的魅力:
混沌一团 黑乎乎一片 “咔嚓”一声 一条缝 一丝微光
一万八千年 一使劲 一把板斧 一把凿子 一阵猛劈猛凿
细细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都带有“一”字。生:第一行:天地的变化。生:第二行:盘古这个大神的一系列“神奇”的动作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有特色的语言,来品味神话的神奇。话题不再把理解作为唯一的选择,更关注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3、巧妙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作为对话的首席,要细心倾听,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词句,既要参与阅读,以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人生阅历等学生尚不具备的储存与学生平等交流,又要在学生的体验感受处于肤浅时引向深刻;存在偏题时,拨转方向;发现讲不清楚明白时,主动出击,点拨到位。
如学习《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下)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会什么”一般都是写事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平时也写过,比如《学会烧饭》《学会烧菜》《学会骑车》等等,一般重点写什么来表现自己的收获或成长。《学会看病》一文,如果是写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作者重点写孩子学会看病吗?而是写我怎样教孩子学会看病。浏览文章,作者除了写对话外,重点描写什么?(母亲的心理活动)读一读,想一想:写了母亲的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过程?(指读)(舍不得—后悔—不安—谴责自己—给自己勇气)表现了母亲的什么?作者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文章主题,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过的文章?引导学生尝试修改练笔。
点拨的导向,不仅有对文本的理解,还要有对写法的探究,不但着眼于理解文本,而且着眼于练笔实践。
4、注重表达方法的对话
阅读文本,不仅是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还应包括对作者写作方法的习得。因此,我们在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还要体会作者的写法,开展针对性的片段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学习《爱如茉莉》,父母之间的爱平淡而持久,作者在写他们的故事时,描绘父母二人采取的手法也不相同。母亲擅表达,侧重对母亲语言细节的描写。父亲大多不善言辞,更多用行动表现爱,因此更侧重动作的的细节描写。你看作者多会写,这样更好的表现了父母各自的表达爱的不同方式。
在父母的生活中爱是什么呢?我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爱是什么?爱是——
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如果让你写一写如茉莉一般的爱,你会怎么写?。提示:这个瞬间可以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这爱可以是父母之间的,可以是你与家人之间的,还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请你将自己的细节写在课堂练习上。最后再交流。
学习《爱如茉莉》一文,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情感,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年段的要求,学习这一方法尝试练笔。
总之,在文本——学生——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指向语言的功能,强调了言语的实践,工具目标得以落实,人文目标落地生根;在一系列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一步步地让学生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感悟和体会的过程中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性。慢慢地,我们的语文教学会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道路上,语文教学在 “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中回归课程本质,学生在语文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世界里,可以与古人、今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沟通,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成长自己,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