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口语交际教学中,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者】 蒋萍萍

【机构】 广西桂林全州县光明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理念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际中进行,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抽象思维尚未形成,要他们完整地口述一件事或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是件困难的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有话可说,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而又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让学生能说,有话说,高兴说。为此,我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为了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而设计的。在上学回家的路上,遇见同学,老师该怎么说?家里来客人了,你该怎么说,怎么做?课前,我先让几个善于表演,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演了几个小品。学生看后,议论纷纷,都忍不住要说出来,不仅说出怎样做才有礼貌,连什么是没有礼貌的行为也一并说出,使口语交际课进一步拓深层次。这样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不仅让上层生锻炼了表达能力,还锻炼了表演能力,也让表达有困难的下层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照顾了个体差异
  二、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些课文会在叙述和结尾中留下一些意犹未尽的空白。这些空白,无疑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的好机会。在《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中,生动有趣地把把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过程形象描绘出来,我在课文尾声留下悬念:如果是司马光掉进水里,其它的孩子会不会像司马光一样,想出许多办法来救人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我顺势引导,要他们展开想象,还有没有故事,让他们编个小故事来赛一赛。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有了说话的欲望,自然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即使表达比较困难的同学,有了前面同学的故事为依据,也一定更有话可说。
  三、在课外也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在课内,也要在课外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有话可说。“六一儿童节”为了扩宽学生视野,搞了一次自由发挥的活动。班会课,带领孩子们到操场即兴表演,胆大的孩子,争着抢着上台表演,胆小的退缩到后面,躲躲闪闪,我抓住机会,扮演妈妈来找他了,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高兴吗?妈妈回家时,你该怎么打招呼?一下子,孩子的话闸子打开了,也不拘束了,滔滔不绝的乐开了,找到了话源,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我问他们今天的心情怎样?回教室后,我请同学说说自己今天操场自由发挥活动的事,因为亲身体会,学生都跃跃欲试。“今天,我们班去操场即兴表扬,玩得真高兴。”“我讲了一个故事,猴子抬轿。”“我唱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来越丰富了。
  四、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 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提供交流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教材每单元都有一次口语交际练习,这是学生最积极的时刻。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如早晨从进校门到教室,你看到了什么?本来,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并没觉得有什么可看的。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大门的校牌、荣誉牌,花坛里的树木,宣传窗里的优秀学生事迹,晨扫的同学等等,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短短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可以观察,而且都可以选来作说话的内容。周围的事物这么多,可说的内容太多了。活动是孩子的天性,班级学校经常开展活动,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会取得教理想的效果。 
  当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和积极地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