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遭遇课堂“低头族”——手机给教学管理带来的深思
【作者】 孙文新 陈艳艳
【机构】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 河南 鹤壁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 鹤壁)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手机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智能手机的普及在让我们感受到科技给教学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学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难以抵挡智能手机的诱惑变成课堂低头族, 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拍照代替课堂笔记。这些不仅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更会影响学生在求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手机,“低头族”,教学,管理
4G网络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广必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现如今,学生配备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通讯需求,更多的是把手机当作与电脑一样的工具,上网、玩游戏、聊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机”不离身,走进教室也是如此,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上课时就很难经得起手机的诱惑低头玩手机成了课堂上的常态。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到老师讲授的内容,如果一个课堂上有三位学生在玩手机,这种行为就会很快得影响到他周边几位同学,这种行为性的影响趋势就好比一场“瘟疫”,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个课堂就会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在讲授,而应答的只有个别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着头玩手机的教学局面。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采取或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可以让这样的教学现状得到改善呢?
一、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分析
现如今,课堂“低头族”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上课玩手机会有严重的危害,更没有意识到玩手机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有学生组织对本校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随机抽取某校区400名学生开展抽样调查。针对“你上课玩手机吗?”的问题统计结果表示,超过50%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并且有6%的学生表示他们每节课都会玩手机,而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上课从来不玩手机的同学数量居然是0%。而对于“你上课玩手机时间一般是多少”和“你一周内上课玩手机的次数”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时间、次数,这绝对会造成课堂听课效果的下降以及作业完成质量的下滑。学生组织也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为:学生上课玩手机基本上都是聊天,比如短信、QQ、还有逛空间、看人人、刷微博、看小说、浏览新闻等等,只有非常少部分的学生是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并且,根据调查,手机系统越高级的同学上课玩手机越多越频繁,而更为有趣的游戏,则会吸引学生们沉溺其中,忽略老师所讲的内容。
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年龄尚小,有的甚至还未成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制力和自律性都还较差。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难免会对手机上各种APP爱不释手。而手机应用的设计者,将APP放在公共网络上供用户下载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对这些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们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大发展,学生通过使用手机来获取信息和资讯,本身无可厚非,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在遭遇课堂“低头族”的时候,建议学生尽量不要携带手机来上课,或者课前将手机关机或静音;改善或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课程吸引力,注意劝诫规范学生课堂纪律;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机制,克服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增强其自我控制意识;另外,学校层面的监察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如若因为学生自律性较差,在课堂上仍然做出用手机打游戏、发短信、听音乐、看小说等行为,不仅会使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一无所知,也会大大地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课堂上的分心,导致错过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在课后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消极对待,不能对知识温故知新,在后期老师开展进阶课程的时候,因为知识点的缺失,无法进行衔接和联系,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学生的学业便会因为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上课玩手机而无法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周末,校园里本该是阅览图书、活跃着运动的身影的地方,现在也变得“人烟稀少”。另一个现象,一下课更多的学生则赶忙打开手机,静静地浏览各种聊天软件,回复各种留言和信息,有的学生脸上甚至还会突然露出笑容,那估计是对方的回复让他内心一悦,似乎大家都习惯了在网络上的沟通,现实中的交流正在减少。每当就寝熄灯后,有的学生依旧在玩手机,导致整个寝室的学生都无法入睡,有时上课可以看到爬在桌子上睡一大片。有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老师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期间,发现有学生用手机作弊的行为。在深入调查中发现,不仅仅是某个学生,而是学生通过QQ各种群出现作弊。利用手机考试作弊让部分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风,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课堂“低头族”,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没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培养目标无法完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学生释放手机的引导与应用
课堂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后果,无疑是我们作为一线教育者和学生家长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看到了手机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但是除了明令禁止,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呢?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到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不会给学生造成上文提到的恶劣的影响。笔者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二维码点名系统,只要在任课教师系统中扫描,就可以跟踪到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提问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进行。
(2)利用校园网多开展一些学生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网络课堂,增加网络学习积分。
(3)改善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过程,更多的采用视频,音频,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调整课程安排的顺序,将上机实习,程序编写,软件应用等环节合理穿插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相信通过这些环节的改善和调整,课堂气氛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均会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出来。
手机是科技和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该批判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并没有错,只是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到手机之后,自发的认为这是一项娱乐休闲的工具,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此,我们需要向学生展示到手机同样也可以是一项可以用来学习的工具,除了聊天和游戏之外,手机行业的软件设计者也同样开发了很多适合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的APP应用,我们可以推荐给学生来用,例如:百词斩、扇贝单词、流利口语、有道词典、中国大学MOOC、可汗学院、TED等等。笔者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多方面努力下,一定可以让课堂“低头族”释放手机,专注学习的。
三、展望
苏珊.A.安布罗斯在《How learning works》一书中提到,成功的教学需要做到七点,分别是:科学调控学生的已有知识;强调知识间的重要联系;综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利用练习和反馈;关注课堂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最终成为自主的学习者。现今社会大环境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注定了学生对手机,对网络的热衷,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和理念都没有改变,我们仍然需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的为目标,改变的只是我们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关注学生的关注点,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禹克娟. 职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 Technology Wind, 2010(19).
[2] 尹志军, 邸静, 徐凤秋. 浅议“手机课堂”现象及微信解决方案[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10):62-64.
[3] 王丽芳.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以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教学为例[J].读写算:教师版, 2015(15):62-63.
[4] 盛婧. "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 今日湖北旬刊, 2015(12).
[5] 刘林.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究[J]. 读写算:教研版, 2013(3).
[6] 程宇. 课堂应比手机更精彩[J]. 教育与职业, 2014(19):92-92.
[7] 苗瑞. 让手机和课堂成为“欢喜冤家”[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9SJGJX360);河南省高等教育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3B520108)
通信作者:孙文新,1966,女,汉,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计算机应用 .
关键词:手机,“低头族”,教学,管理
4G网络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广必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现如今,学生配备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通讯需求,更多的是把手机当作与电脑一样的工具,上网、玩游戏、聊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机”不离身,走进教室也是如此,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上课时就很难经得起手机的诱惑低头玩手机成了课堂上的常态。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听不到老师讲授的内容,如果一个课堂上有三位学生在玩手机,这种行为就会很快得影响到他周边几位同学,这种行为性的影响趋势就好比一场“瘟疫”,在较短的时间内,这个课堂就会出现老师滔滔不绝在讲授,而应答的只有个别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着头玩手机的教学局面。这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采取或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可以让这样的教学现状得到改善呢?
一、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分析
现如今,课堂“低头族”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上课玩手机会有严重的危害,更没有意识到玩手机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有学生组织对本校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随机抽取某校区400名学生开展抽样调查。针对“你上课玩手机吗?”的问题统计结果表示,超过50%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并且有6%的学生表示他们每节课都会玩手机,而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上课从来不玩手机的同学数量居然是0%。而对于“你上课玩手机时间一般是多少”和“你一周内上课玩手机的次数”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时间、次数,这绝对会造成课堂听课效果的下降以及作业完成质量的下滑。学生组织也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反馈为:学生上课玩手机基本上都是聊天,比如短信、QQ、还有逛空间、看人人、刷微博、看小说、浏览新闻等等,只有非常少部分的学生是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并且,根据调查,手机系统越高级的同学上课玩手机越多越频繁,而更为有趣的游戏,则会吸引学生们沉溺其中,忽略老师所讲的内容。
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年龄尚小,有的甚至还未成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制力和自律性都还较差。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难免会对手机上各种APP爱不释手。而手机应用的设计者,将APP放在公共网络上供用户下载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对这些自我管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少年们的影响。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化的大发展,学生通过使用手机来获取信息和资讯,本身无可厚非,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在遭遇课堂“低头族”的时候,建议学生尽量不要携带手机来上课,或者课前将手机关机或静音;改善或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课程吸引力,注意劝诫规范学生课堂纪律;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机制,克服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增强其自我控制意识;另外,学校层面的监察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但如若因为学生自律性较差,在课堂上仍然做出用手机打游戏、发短信、听音乐、看小说等行为,不仅会使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一无所知,也会大大地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课堂上的分心,导致错过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在课后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消极对待,不能对知识温故知新,在后期老师开展进阶课程的时候,因为知识点的缺失,无法进行衔接和联系,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学生的学业便会因为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上课玩手机而无法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周末,校园里本该是阅览图书、活跃着运动的身影的地方,现在也变得“人烟稀少”。另一个现象,一下课更多的学生则赶忙打开手机,静静地浏览各种聊天软件,回复各种留言和信息,有的学生脸上甚至还会突然露出笑容,那估计是对方的回复让他内心一悦,似乎大家都习惯了在网络上的沟通,现实中的交流正在减少。每当就寝熄灯后,有的学生依旧在玩手机,导致整个寝室的学生都无法入睡,有时上课可以看到爬在桌子上睡一大片。有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老师在学生的期末考试期间,发现有学生用手机作弊的行为。在深入调查中发现,不仅仅是某个学生,而是学生通过QQ各种群出现作弊。利用手机考试作弊让部分学生厌恶学习,影响学风,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课堂“低头族”,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期间,没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培养目标无法完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学生释放手机的引导与应用
课堂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后果,无疑是我们作为一线教育者和学生家长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我们看到了手机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但是除了明令禁止,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呢?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到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又可以增加学生的课程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还不会给学生造成上文提到的恶劣的影响。笔者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二维码点名系统,只要在任课教师系统中扫描,就可以跟踪到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提问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进行。
(2)利用校园网多开展一些学生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网络课堂,增加网络学习积分。
(3)改善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学生听的传统过程,更多的采用视频,音频,小组讨论等多元化形式;调整课程安排的顺序,将上机实习,程序编写,软件应用等环节合理穿插应用,增加课程趣味性。相信通过这些环节的改善和调整,课堂气氛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均会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出来。
手机是科技和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该批判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并没有错,只是我们的学生在接触到手机之后,自发的认为这是一项娱乐休闲的工具,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此,我们需要向学生展示到手机同样也可以是一项可以用来学习的工具,除了聊天和游戏之外,手机行业的软件设计者也同样开发了很多适合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的APP应用,我们可以推荐给学生来用,例如:百词斩、扇贝单词、流利口语、有道词典、中国大学MOOC、可汗学院、TED等等。笔者相信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多方面努力下,一定可以让课堂“低头族”释放手机,专注学习的。
三、展望
苏珊.A.安布罗斯在《How learning works》一书中提到,成功的教学需要做到七点,分别是:科学调控学生的已有知识;强调知识间的重要联系;综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的利用练习和反馈;关注课堂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最终成为自主的学习者。现今社会大环境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注定了学生对手机,对网络的热衷,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和理念都没有改变,我们仍然需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的为目标,改变的只是我们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关注学生的关注点,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构建系统的学习体系,引导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禹克娟. 职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 Technology Wind, 2010(19).
[2] 尹志军, 邸静, 徐凤秋. 浅议“手机课堂”现象及微信解决方案[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10):62-64.
[3] 王丽芳. “无手机课堂”的逆向思考与创新探索——以高职院校新闻专业教学为例[J].读写算:教师版, 2015(15):62-63.
[4] 盛婧. "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研究[J]. 今日湖北旬刊, 2015(12).
[5] 刘林.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究[J]. 读写算:教研版, 2013(3).
[6] 程宇. 课堂应比手机更精彩[J]. 教育与职业, 2014(19):92-92.
[7] 苗瑞. 让手机和课堂成为“欢喜冤家”[J].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6(2).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9SJGJX360);河南省高等教育重点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3B520108)
通信作者:孙文新,1966,女,汉,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计算机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