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作者】 张栋梁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土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新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市场化经济和西方观念在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本文在分析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教师队伍的策略。
  关键词:新城镇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一、 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事业认识的偏差
  通过对农村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动机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是,看重教育事业的稳定性。很多教师选择教育行业,是考虑到教育作为事业单位,可以拥有国家或者市级的编制,是一份相对可靠的职业,尤其对女性来说,是职业选择中的一个不错选择;二是,看重教育事业的假期生活。很多教师做此选择,是考虑到教育能够拥有暑假和寒假,这个较长的假期能够给予自己做自己事情的时间,对自己来说也是能够较好的进行个人调整。三是,少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孩子的未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自己的引导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自己也有很大的成就感,心里也是满满的幸福。在这主要的三种想法中,第一二中想法的比例占到了教师比例的80%以上,影响到整个教师文化的健康建设。
  (二)教师教学和科研道德失范
  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蔓延。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和重要性,没有思考作为教师个人道德素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教育中,有的教师为了增加个人收入,将精力放在了课外补课上,而忽视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上中对学生的指导;有的教师不潜心于学术研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学术道德失范
  (三)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公平
  有的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少数能够给自己带来业绩的学生身上,而对于后进生和大多数学生则不予理睬,也不愿将给予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师在工作中为了利益,急功近利、斤斤计较,不认真搞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道德行为,学生都看在眼里,有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不认同感,这严重影响着学生道德理论素养的发展,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负面作用。
  (四)教育的教育理念深化不够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关系、学生主体等思想逐渐渗透在教育教学中,但是由于在拉萨中学,学生成绩仍然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讲授教学法仍然深信不疑,在教学过程中不愿自主进行改革。
  (五)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不认同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产生怀疑,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都会受到影响,这样就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稳定性,在这种思想下很多教师表面上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际课堂上仍然采用讲授法,师生互动仍然以问答形式为主,问题仍然以封闭性问题为主,这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市场经济体系下,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明确地规定教师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怎样做等。具体来说,
  (1) 要构建师生关系职业道德规范。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控制权。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容人格上来讲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2) 要建立教师群体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与团体利益密切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建立起完成的备课、观摩和评课制度,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新课程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在考核中也要关注整个教研组的成绩,进行团体绩效考核
  (3) 构建科研活动的道德规范。教研合一是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真正的研修体制,引导教师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一种引导性思想,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也应该不断进行学习,不断地研修职业道德理论。在传统的道德理论学习中,主要是由专家和教授进行道德理论的传授,教师以传统的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教师道德理论的提高有所作用,但是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养成并没有很大的助益。新型道德理论的学习,需要教师之间展开交流和学习,教师以教育行为为内容进行道德理论的变化,不仅从理论上知道如何做,而且从行为上明确应该如何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道德两难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道德理论都能够在生活中原封不动地进行落实,需要教师结合现实进行讨论,才能够产生道德认同,也能够自主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落实到教师的个人行为素养和教育行为中。
  (三)完善教师道德激励和监督制度
  在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中,主要是学习成绩考核,甚至占到了90%以上的,很多教师通过多种不正当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个人道德素质和素养的发展。新型的考核评价制度,需要将道德评价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并将道德开合进行细化,不以笼统的一票否决等方法进行落实,这样会造成道德考核的形式化。在道德考核中,要细化为教师的心理素质、道德素养、教育创新等方面,并细化为客观地教育指标,综合对教师进行评价。同时,对于教师在教育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行为要予以公开表扬,并对于教师采用教育手段改进后进生发展和提高的行为,要在校报上进行公开倡导,增加榜样的影响力,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建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新城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从事教育行业的动机,个人道德素养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形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的职业道德出现下滑现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对教师的道德行为提出明确的约束;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道德认同;完善教师道德激励和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曾新,郭清扬.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 教育与经济,2013,06:36-43+53.
  [2]张旭.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与困境—基于全国1032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调查[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2:85-92.
  [3]郑新蓉,武晓伟.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支持性政策的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