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魏国荣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黄泥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标是教学的行动纲领,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头戏,抓好阅读教学是落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阅读教学,就能让阅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能获得方法支撑。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改理念  阅读教学  指导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之要求,说明要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开展语文实践训练。阅读就是一种语文实践,可以说是实现语文素养提升的最好途径。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达成语文课程该目标呢?笔者一向重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不断总结积累,现把那收获的心得与大家一道共享。
  一、引导学生积累良词佳句
  新课改新理念对阅读教学第一要求就是“多读多积累”。读是方式、是积累途径,语文是读懂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尽量让学生去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去积累。课文是由一个个词、句、段组成的,因此读懂课文就是从读懂词开始的,理解词是理解课文的前提。读课文就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理解词呢?当然不是硬背词语解释,最好联系上下文语境,在多读中感受和体会,揣摩词语意思,这样才能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更好地积累。积累词的过程也就是积累佳句的过程,积累句的过程也丰富词语的积累,这样词不离句的积累方式,不但能丰富记忆仓库,为以后说话和写作备好素材,还能以更大的记忆单位也不易忘记。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过程,需要教师引领,有重点的读,有重点的积累,不能让学生全文全本的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要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理解积累、消化积累,为以后高层次地阅读和写作打好基础。
  二、教给学生良好阅读方法
  教师的“教”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协助“学”的,“教”就是给“学”找方法,指路子,让学生“学途”顺利、快乐。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指导预习教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小学生年龄小,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的效果,还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精读课文教学法。精读课文是教师重点讲读的课文,是教给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的重要凭借。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
  排除生字僻词干扰,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才能着重加强学生感悟语言能力的培养。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阅读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首先,感悟语言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意义是通过完整的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感悟语言意义的实质,就是从整体上感知句子及语段,弄清究竟说的是什么,这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感悟语言所包含的感情。文章是作者感情的寄托,这种感情是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的。比如:琦君的《下雨天,真好》中的:“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本文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理解,因为雨天是作者最快乐的童年时分。由此可看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恋和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再次,感悟语言的构建形态。在表达上,作者运用的语言是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四、培养质疑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思考不读书,不质疑不学习。学生的思维深度就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常态阅读教学,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这种教学,学生显然没有主动参与、智慧探究,而是处于低层次地被动地学习中。因此,我们在营造学生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运用启发教育,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建构阅读知识,获取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要引领、要示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或合作探究。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总之,阅读教学方法千万种,阅读能力培养途径也是万千条。在从多方法、策略、手段选择与组合时,我们要尽可能运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走变路,少走回头路,从兴趣入手,授予方法,让学生真正提升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焕勋,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
  [2]王作文,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J].教育革新,2005年。
  [3]张立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