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许 媛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通过创设情境,巧用答题器,小组协作,加强实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而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本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对于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性。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可以看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参与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教材特点巧妙设疑,把学生引导到由熟悉信息技术到热爱信息技术,从初步的上网玩游戏到自已仿制课件,转化到创新设计优质课件。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我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示文稿作品。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上网浏览地理、环保的有关网站,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对有关的资料加工、整理,最后完成作品。学生完成作品的同时,既掌握了Powerpoint相关的知识,也巩固了地理、环保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评价方式是有效学习的兴奋剂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进程。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第三,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第四,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
四、综合多种手段 加固教学成果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阶段授课,分阶段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吸收,及时消化。在一些操作课程中,要少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操作练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导入教学重点。最后加以巩固操作。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信息技术学科是当今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十分适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想要跟上教育变革发展的节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总结创新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以及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从学生实际发展要求出发,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⒈陈秀丽;张鸿宇;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考试周刊;2012年46期
⒉马玲亚;略论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年30期
⒊赵文平,黄正菊. 信息技术与组织的变革[J]. 科学学研究. 2010⑷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可以看出,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参与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先导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性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电脑上,在电脑上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调动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使其审美情趣得以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支柱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于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也是本次课改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教材特点巧妙设疑,把学生引导到由熟悉信息技术到热爱信息技术,从初步的上网玩游戏到自已仿制课件,转化到创新设计优质课件。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我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示文稿作品。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上网浏览地理、环保的有关网站,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对有关的资料加工、整理,最后完成作品。学生完成作品的同时,既掌握了Powerpoint相关的知识,也巩固了地理、环保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评价方式是有效学习的兴奋剂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进程。教师在课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第三,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自己的收获或教训。第四,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
四、综合多种手段 加固教学成果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阶段授课,分阶段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吸收,及时消化。在一些操作课程中,要少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操作练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导入教学重点。最后加以巩固操作。还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
结语:信息技术学科是当今科学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十分适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想要跟上教育变革发展的节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总结创新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以及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我们必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从学生实际发展要求出发,才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⒈陈秀丽;张鸿宇;国内有效学习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考试周刊;2012年46期
⒉马玲亚;略论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2年30期
⒊赵文平,黄正菊. 信息技术与组织的变革[J]. 科学学研究. 2010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