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应用
【作者】 张 斌
【机构】 云南省德宏职业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积极主动探求更深层次美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美学教育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动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 美学教育 审美 美感 化学美
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化学教学课程的进展首先是通过实验的直观现象为切入点的,审美都也是从人第一次直觉开始的,鉴于两者都是从直观开始的,可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接下来,形象思维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时借助想象,这也与美育中美感建立不谋而合,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美育。化学课堂中穿插美育,首先是要展现化学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审美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发现、鉴赏美,从而意识到要表现和创造化学美,这样就形成审美意识的能力和修养。
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愉悦性、审美的情感性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穿插美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因此培养创造能力渗透美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其中自然美和科学美是美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理论完善美、分子结构对称美、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和谐美等等。
自然美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实物美和现象美以及和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然美。自然美是化学美的根本基础,在化学美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体现,许多化合物分子结构都比较对称和谐,如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凯库勒的苯环正六边形结构;晶体的原子、分子、离子的规则美和对称美;物质的微观结构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展现;薛定谔方程是化学关系式的简单美、完备美得典型例子。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她在科学工作中能找到至美的乐趣”。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和比例”,和谐性是美学教育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通过对理论表现形式的和谐性,反应物质真的内容以及物质本身结构的自然美,都会反射客观世界的有序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从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中找出其内在统一面、对称面、和谐面。发现美、理解美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将课程的内容与美学教育紧密相连是进行美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2美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娱乐为形式”,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穿插美学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手段然学生自己挖掘课程中的美、让学生不断地感知美。
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美学教育,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美的问题,帮助学生一起寻求最美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呈现最优美的化学形式。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才能感知美、发现美、寻找美。
2.1创造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意识
将奇妙的微观世界利用多媒体形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把深奥的理论变为简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产生了对微观世界、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设思维的情景。
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对化学美感受最深刻的时候,其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机,教学效果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教师首先要预设好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美的产生,美的联系,这样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置思维情景,让学生发现美、追寻美,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愉悦的情感和追根溯源的心理,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求知欲,轻松、愉快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过度,达到美育的目的。
2.2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潜能
思维的训练其实也是美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型的教育方式,它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忽略了学生想象、直觉、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可以以美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审美手段加以实现,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思考。
对基础理论应以少而精的原则授课,对文字的成列也要少而精,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模型、多媒体、演示趣味实验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也可以讲述科学家成才的经历也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化学奥秘的动力。
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研究,数据处理后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吴铃芳.中学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目标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2]陈建芳,汤正平,苏娇莲等.无机化学内容重组及分步教学浅议[J].大学化学,2005(2)
[3]陶伯华.美学前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4]彭光芒.美学基础与美的欣赏[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化学教学 美学教育 审美 美感 化学美
美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美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化学教学课程的进展首先是通过实验的直观现象为切入点的,审美都也是从人第一次直觉开始的,鉴于两者都是从直观开始的,可把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接下来,形象思维是化学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时借助想象,这也与美育中美感建立不谋而合,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美育。化学课堂中穿插美育,首先是要展现化学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审美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发现、鉴赏美,从而意识到要表现和创造化学美,这样就形成审美意识的能力和修养。
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愉悦性、审美的情感性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穿插美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不断增强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因此培养创造能力渗透美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其中自然美和科学美是美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理论完善美、分子结构对称美、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和谐美等等。
自然美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实物美和现象美以及和人们在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然美。自然美是化学美的根本基础,在化学美学教育过程中被广泛地体现,许多化合物分子结构都比较对称和谐,如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凯库勒的苯环正六边形结构;晶体的原子、分子、离子的规则美和对称美;物质的微观结构通过纳米技术的应用展现;薛定谔方程是化学关系式的简单美、完备美得典型例子。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她在科学工作中能找到至美的乐趣”。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和谐和比例”,和谐性是美学教育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通过对理论表现形式的和谐性,反应物质真的内容以及物质本身结构的自然美,都会反射客观世界的有序性。在美育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从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中找出其内在统一面、对称面、和谐面。发现美、理解美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将课程的内容与美学教育紧密相连是进行美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2美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娱乐为形式”,在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穿插美学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手段然学生自己挖掘课程中的美、让学生不断地感知美。
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美学教育,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精美的问题,帮助学生一起寻求最美的解题思路,教师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呈现最优美的化学形式。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才能感知美、发现美、寻找美。
2.1创造思维情景,激发学生感知美的意识
将奇妙的微观世界利用多媒体形式,直观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把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变得直观生动,把深奥的理论变为简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产生了对微观世界、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设思维的情景。
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对化学美感受最深刻的时候,其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机,教学效果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教师首先要预设好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并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美的产生,美的联系,这样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置思维情景,让学生发现美、追寻美,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愉悦的情感和追根溯源的心理,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求知欲,轻松、愉快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过度,达到美育的目的。
2.2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潜能
思维的训练其实也是美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型的教育方式,它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忽略了学生想象、直觉、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可以以美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审美手段加以实现,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思考。
对基础理论应以少而精的原则授课,对文字的成列也要少而精,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比如模型、多媒体、演示趣味实验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也可以讲述科学家成才的经历也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化学奥秘的动力。
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研究,数据处理后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参考文献:
[1]吴铃芳.中学物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目标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2]陈建芳,汤正平,苏娇莲等.无机化学内容重组及分步教学浅议[J].大学化学,2005(2)
[3]陶伯华.美学前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4]彭光芒.美学基础与美的欣赏[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