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者】 钱艳琼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师范学校,云南省曲靖市宣威祯祥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提起信息技术课,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机操作实习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确热情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有些学生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
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最轻松,因为给学生练的时间比较多。但要顺利并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那么容易。笔者曾有这样的经历:教学内容是制作一组幻灯片。教学流程:启动PowerPoint、设置版式、插入图片、加入文字、保存文件、作品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文件夹。学生在练习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混乱。学生在插入图片时,不知该到哪里去获取图片,很多学生提问哪里有图片。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但要注意讲解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在备课时还应注重整个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课前一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在备课时,除了正常的备课外,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出现很大偏差。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则讲课内容会更丰富,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完成任务后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2. 信息技术课不但要有教师自己的上课教案,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简单,学生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但学生自己操作时却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还应给学生提供有关操作步骤的学案。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3.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素材,哪些教学素材是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将素材准备好,并放在某个共享文件夹中,提供给学生使用;如果希望学生自己准备的,那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时间。再如学生上传作业的文件夹、电子作品范例等,应该在课前就做好准备。在每堂课前还有许多常规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教师机、学生机工作是否正常,网络是否畅通,教学控制系统是否可用等网络教室的准备工作。只有充分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趋于流畅;学生每堂课都能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4.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5.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改变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以他们的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使课堂教学趋于流畅
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最轻松,因为给学生练的时间比较多。但要顺利并高效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那么容易。笔者曾有这样的经历:教学内容是制作一组幻灯片。教学流程:启动PowerPoint、设置版式、插入图片、加入文字、保存文件、作品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文件夹。学生在练习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混乱。学生在插入图片时,不知该到哪里去获取图片,很多学生提问哪里有图片。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教师不但要注意讲解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在备课时还应注重整个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课前一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在备课时,除了正常的备课外,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即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操作。不然的话,就会出现学生操作的结果与教师备课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出现很大偏差。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完成学习任务,则讲课内容会更丰富,同时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最重要的是,由于是以学生的身份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就能体会到学生是否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完成任务后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2. 信息技术课不但要有教师自己的上课教案,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在课堂上,教师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简单,学生在听课时也没有感到有多少困难,但学生自己操作时却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还应给学生提供有关操作步骤的学案。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3.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素材,哪些教学素材是老师需要提供给学生的,那么老师在课前就应该将素材准备好,并放在某个共享文件夹中,提供给学生使用;如果希望学生自己准备的,那么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时间。再如学生上传作业的文件夹、电子作品范例等,应该在课前就做好准备。在每堂课前还有许多常规的准备工作要做,如:教师机、学生机工作是否正常,网络是否畅通,教学控制系统是否可用等网络教室的准备工作。只有充分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趋于流畅;学生每堂课都能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会一天比一天高涨。
4.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其次,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案,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资料,寻找相关帮助、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5.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任务完成中,学生围绕着如何解决任务去掌握各个知识要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在这种开放式的“以任务带知识”的直接教学环境中,老师没有必要在絮絮叨叨地导游,而应该成为“Windows”,让自己简化成一个窗口甚至一个图标,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师生交互界面”,在学生前进时指引方向。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改变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双手,以他们的亲身体验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